第三十七章
小说: 论陛下被罚跪的日常 作者:燕处 字数:2488 更新时间:2019-09-22 05:23:01
次日,帝赐宴甘露殿。
玉盏盘螭,屏开芙蓉,太子高踞上侧,看着殿中诸人端着酒杯,挂着不失礼貌的笑容来来去去。
殿上的龙椅是空的。
白川宫康仁已经脸色铁青。
任凭多年再没有落着好,倒也没有被这般下面子,皇帝竟然连面都不露一个。
这是否代表着宗主国对扶桑的态度?
若是如此,扶桑也该早谋出路了。
“康仁亲王。”太子端着酒杯笑吟吟地走下来,敬了白川宫康仁一杯:“父皇昨日偶感风寒,今日卧床不起,对不能亲自接见康仁亲王感到无比愧疚,托孤表示歉意。”
白川宫康仁弯了弯腰,端着酒杯一敬,艰难地笑了笑:“不能得见天颜,遗憾至极,不知如今龙体可安?”
太子和白川宫康仁你来我往了一番,笑着走开了。
偶感风寒。
太子就呵呵了,还不知道缠磨着先生在哪浪呢。
坑儿子的爹。
被“偶感风寒”的傅渊不出太子所料在磨着林如海在承天殿陪他。
林如海反抗了两下败下阵来,含笑随他去了。
傅渊也不闹腾,只令金子搬来了大堆折子来批,林如海窝在一边的榻上看闲书,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儿。
“今儿坑了太子一回,便弥补他一下。”傅渊得意洋洋地挥洒朱笔,虽没有看向林如海,却满满都是求夸奖的意味。
“这本就是你的活。”林如海不接他的话茬,头也不抬地说他:“还好意思说?”
傅渊搁好笔,坐到林如海的榻上去,伸手拿走了他的书。
林如海怒瞪他。
“如海如海。”傅渊诞着脸躺在他身侧,手把玩着他的长发:“我想着,等再过几年,太子能独当一面了,有了一儿半女,咱们就退隐。”
林如海点了点他的额头,沉吟了片刻。
他自然也十分意动。
两人携手,赏玩大好河山,如何能不意动?
“如海,我不想当皇帝,我只想和你游山玩水,走遍这大好河山。”
林如海倏而想起多年前尚且稚嫩的傅渊,手里抱着玉雕小马,冲他笑得阳光。
只是从东宫换成承天殿罢了。
林如海抬头,窗外花木扶疏,生机勃勃,掩去了光和热。
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如海?”傅渊搂了他的腰,埋头在他的小腹上,闷声道。
“嗯?”林如海仍未回神,下意识地拍拍他。
“我说等太子登基,咱们就隐退。”傅渊扬声:“你意下如何?”
“自然是极好。”林如海漫不经心握了他的手,慢慢地道:“只是玉儿还小,婚事还没着落,再过八九年罢。”
再过八年,黛玉正好十六岁。
傅渊恹恹地应了。
事关黛玉,他可不敢抱怨。
“何况还有母后呢,孩子们都还小。”林如海顺了顺他的头发,任他八爪鱼一样抱着自己的腰身:“且等等罢。”
“都听如海的。”傅渊蹭了蹭,重复道:“都听如海的。”
“阿渊。”林如海却是不理会他的甜言蜜语,似是突然想起了什么,惊讶地问道:“贾家二房的女儿,是否还在你的后宫?”
“哪个?”傅渊迷迷瞪瞪地抬头。
“叫元春那个。”林如海一指头戳了上去:“宠幸过吗?”
宠幸过你就团吧团吧滚蛋吧。
傅渊眼睛一瞪,叫起了撞天屈:“怎么可能?我满心满眼都是如海啊!我这一辈子除了太子他娘和另一个侍妾,我再没碰过其他的女人!”
说到太子的母亲,林如海不由得沉默了下来。
他仍记得那位女子的模样,温婉端庄,脸上总带着得体的笑容。
从私心来说,若是太子妃当年不死,留到如今,必是他与傅渊之间的刺,但她死了,林如海却又不知她是如何死的。
“想哪儿去了呐。”傅渊坐起身来,执了他的手,认真道:“她是难产死的,至死都不知道我的心思,我也未曾下手。”
这样多年了,傅渊仍然感谢她。
这厢两人腻歪着,那厢京城却来了一家人。
京城每日车如流水马如龙,行人无数,一家人自然不稀罕。
问题就出在,这一家人本是来投奔贾家二房的。
这家人还姓薛。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似铁。
曾经的紫薇舍人,皇商薛家。
这薛家在上一代,倒也是如火如荼,繁荣昌盛。
只是上一任家主是个短寿的,又只得了一儿一女,儿子不学无术,整日只知吃喝嫖赌逗狗遛鸟,斗大的字也就识一个,唤作薛蟠。女儿宝钗倒是天资粹美,又生得一副好面貌,凡是一点就通。
只是这女儿家到底不能出来顶立门户,自其父死后,薛家产业逐渐被打压甚至吞并,而这时,薛蟠又在金陵闹出了人命。
他们的母亲薛王氏,正是王夫人的嫡亲妹妹,本准备带着儿女来投靠荣国府,刚拍板决定还没拿定日子收拾行李呢,就收到了荣国府被分家的消息,很是茫然了一阵子,薛蟠身上的人命实在拖不得了才上京来。
本想着就算分家了,投靠一二仍是可以的,却不想还在半路呢就听到贾家父子被发配的消息。
薛王氏愁得每天只叹气。
“妈妈别愁了。”宝钗偎到母亲怀里,柔声道:“现下贾府是万万去不得了,咱们先回自家府邸安顿下来。”
薛王氏看了看怀里聪明乖巧的小女儿,轻轻摩挲着她的脸颊,眼睛望向马车外:“我的儿,苦了你了,都是你哥哥不争气。”
“再浑也是妈妈的儿子,宝钗的哥哥,再不能不认的。”宝钗抿嘴笑:“若我说,咱们只管安顿下来,到了京里再使些银钱疏通,只要哥哥这段日子安分一些都没事。”
说完后,想了想到底遗憾:“爹爹留下的人脉,哥哥到底不能尽用,宝钗又是女儿身。”
薛王氏爱怜地拍拍她的手:“这世道对女儿家颇多苛求,只恨我儿不生为男儿身。”
说着,薛王氏便是一阵苦涩。
若宝钗是男儿身,她又何愁薛家祖宗基业不抱,成日操心逆子又闯了什么祸,要送些什么礼物去赔罪。
京城果然繁华。
宝钗悄悄掀了帘子一角,看了看车窗外。
提了新鲜菜蔬的妇人,行色匆匆的读书人,大声吆喝的小贩,莫不带着一种悠然自得,安宁又幸福。
一群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押着一辆装满书籍的车从他们边上过。
宝钗在书上看过,那是扶桑人。
“我儿,人多眼杂,放下罢。”薛王氏慈爱道。
————
那群带着书的扶桑人正是从宫中回来的白川宫康仁一行。
在白川宫康仁表达了对天朝文化的敬仰和向往并露出浓烈的学习欲望后,太子当即爽快拍板,道是儒学乃我国之本,康仁亲王若喜爱不妨带上一车回去慢慢研读,对天朝文化做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于是毫不吝啬地送了儒家经典一车。
白川宫康仁牙关险些咬碎。
谁要这劳什子儒家典籍,为了讨好宗主国他早就读了两车,他们稀罕的是那些农林牧渔的书籍,更甚武器锻造之流。
但太子理由说的冠冕堂皇,自然是不收也得收,不但要收,还要感恩戴德多谢上国体贴。
鸿胪寺官员亲切表示,精神上的丰富远甚于物质上的丰富,等扶桑上下读完这一车典籍,精神方面必定达到其他属国远远不能及的层次,一生受益无穷。
当然,比不上我天朝就是了。
白川宫康仁:对不起我只想要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