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簡介
  • 收藏

    宋史

    Part 180

    小說: 宋史 作者:Tuotuo 字數:6943 更新時間:2019-11-21 10:57:31

    前行員外郎轉後行郎中。

    後行郎中轉中行郎中。

    中行郎中轉前行郎中。

    右常調轉員外郎者轉右曹。內有出身自屯田,無出身自虞部,贓罪敘複人自水部轉。水部司門庫部虞部比部駕部屯田都官職方

    任發運、轉運使副,三司、天封府判官,侍讀,侍講,天章閣侍講,崇政殿說書、開封府推官、府界提點,三司子司主判官,大理少卿,提點刑獄,提點鑄錢監,諸王府翊善、侍讀、記室,中書提點五房公事堂後官轉左曹。內有出身自祠部,無出身自主客,堂後官自膳部轉。

    膳部倉部考功主客金部司勳祠部度支司封

    任發運、轉運使副,三司、開封府判官,左曹轉左名曹。內無出身只轉祠部、度支、司封,有出身合轉右名曹,准此。任三司副使,知雜,修撰,修起居注,直舍人院,轉左名曹。工部刑部兵部

    帶待制已上職,左右曹、右名曹轉左名曹,仍隔一資超轉。中行郎中轉左、右司郎中。

    戶部轉左司,刑部、度支、金部、倉部、都官、比部、司門轉右司。禮部戶部吏部

    前行郎中有出身轉太常少卿,無出身轉司農少卿,內見任左曹衛尉少卿,帶待制已上職轉右諫議大夫。

    左、右司郎中帶待制已上職轉諫議大夫。左司轉左諫議,右司轉左諫議,帶翰林學十者,轉中書舍人。

    衛尉、司農少卿轉光祿少卿,帶館職轉光祿卿。

    光祿少卿

    轉司家卿,帶館職轉光祿卿。

    太常少卿轉光祿卿,任三司副使、修撰,取旨。

    司家卿轉少府監,帶館職轉光祿卿。

    少府監轉衛尉卿,帶館職轉光祿卿。

    衛尉轉光祿卿。

    光祿卿轉秘書監。

    秘書監轉太子賓客。

    中書舍人轉禮部侍郎。

    諫議大夫轉給事中。

    給事中轉工部侍郎,帶翰林學士己上職轉禮部侍郎。

    太子賓客轉工部侍郎。

    工部侍郎轉刑部侍郎,兩府轉戶部侍郎,宰相轉兵部侍郎。

    禮部侍郎轉戶部侍郎,宰相轉吏部侍郎。

    刑部侍郎轉兵部侍郎,兩府轉吏部侍郎,宰相轉禮部尚書。

    戶部侍郎轉吏部侍郎,宰相轉禮部尚書。

    兵部侍郎轉右丞,兩府轉左丞,宰相轉禮部尚書。

    吏部侍郎轉左丞,宰相轉禮部尚書。

    左、右丞轉工部尚書,兩府轉禮部尚書。

    工部尚尚書轉禮部尚書,兩府轉刑部尚書。

    禮部尚書轉刑部尚書,兩府轉戶部尚書。

    刑部尚書轉戶部尚書,兩府轉兵部尚書。

    戶部尚書轉兵部尚書,兩府轉吏部尚書。

    兵部尚書轉吏部尚書,兩府轉太子少保,宰相轉右僕射。

    吏部尚書轉太子少保,宰相轉左僕射。

    太子少保轉太子少傅。

    右僕射轉左僕射。

    太子少傅轉太子少師。

    左僕射轉司空。

    司空轉司徒。

    太子少師轉太子太保

    司徒轉太保。

    太子太保轉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轉太子太師。

    太子太師轉傅太保。

    太保轉太傅。

    太傅轉太尉。

    太尉轉太師。

    太師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凡除授,則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亦如之。

    治平三年,翰林學士賈黯奏:「近者皇子封拜,並除檢校太傅。臣按官儀,自後魏以來,乙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國朝因之。《六典》曰:'三師,訓導之官也。'蓋天子之所師法。今皇太子以師傅名官,于義弗安,莫甚于此,蓋前世因循,失於厘正。臣愚以謂自今皇子及宗室卑者除官,並不可帶師傅之名,隨其敘遷改授三公之官。」詔候將來因加改正。自此,皇子及宗室卑行,遂不除三師官。

    宋初,台、省、寺、監官猶多蒞本司,亦各有員額資考之制,各以曹署閑劇著為月限,考滿則遷,慶恩止轉階、勳、爵、邑。建隆二年,始以右監門衛將軍魏仁滌為右神武將軍,水部員外郎朱洞為都官員外郎,監察禦史李鑄為殿中侍御史,以仁滌等掌麹蘖、領關征外有羨也。自是,廢歲滿敘遷之典。是後,多掌事于外,諸司互以他官領之,雖有正官,非別受詔亦不領本司之務。又官有其名而不除者甚眾,皆無定員、無月限,不計資品,任官者但常食其奉而已。時議以近職為貴,中外又以差遣別輕重焉。

    武臣三班借職至節度使敘遷之制三班借職以下,亦有磨勘轉官法,緣未受真命,今不具錄。

    三班借職轉三班奉職。

    三班奉職轉右班殿直。

    右班殿直轉左班殿直。

    左班殿直轉右侍禁

    右侍禁轉右侍禁。

    左侍禁轉西頭供奉官。

    西頭供奉官轉東頭供奉官。

    東頭供奉官轉內殿崇班。

    內殿崇班轉內殿承制。

    內殿承制制轉供備庫使,有戰功轉禮賓副使,特旨東西染院、西京作坊

    副使,有戰功,並謂曾經轉官酬獎。

    供備庫使轉西京左藏庫副使,有戰功轉如京副使。

    禮賓副使轉崇儀副使,有戰功轉洛苑副使。

    西染院副使轉如京副使,有戰功轉內園副使。

    東染院副使轉洛苑副使,有戰功轉六宅副使。

    西染院使轉如京使,有戰功轉內園使。

    東染院使轉洛苑使,有戰功轉文思使。

    西京作坊使轉文思使,有戰功轉莊宅使。

    西京左藏庫使轉六宅使,有戰功轉西作坊使。

    崇儀使轉六宅使,有戰功轉西作坊使。

    如京使轉莊宅使,有戰功轉東作坊使。

    洛苑使轉西作坊使,有戰功轉左藏庫使。

    內園使轉東作坊使,有戰功轉內藏庫使。

    文思轉轉左藏庫使,有戰功轉右騏驥使。

    六宅使轉內藏庫使,有戰功轉左騏驥使。

    莊宅使轉右騏驥使,有戰功轉宮苑使。

    西作坊使轉左騏驥使,有戰功轉宮苑使。

    東作坊使轉宮苑使。

    左藏、內藏、左右騏驥、宮苑使並轉皇城使。

    皇城使轉遙郡刺史。凡已上使、副,除皇城系東班,餘並西班。其東班翰林以下十九司使、副,雖有見在官及遷轉法,並授伎術官。

    遙郡刺史轉遙郡團練使,特旨轉正刺史。

    遙郡團練使轉遙郡防禦使,特旨轉正團練使。

    刺史轉團練使。

    團練使,遙郡防禦使轉防禦使。

    防禦使轉觀察使。

    觀察使轉節度觀察留後。

    節度觀察留後轉節度使。

    節度使

    武臣自通事舍人

    轉橫班例

    通事舍人轉西上閤門副使。其東上閤門副使,非特恩不遷。

    東、西上閤門副使轉引進副使。

    引進副使轉客省副使。

    客省副使轉西上閤門使。

    西上閤門使轉東上閤門使。

    東上閤門使轉四方館使。

    四方館使轉引進使。

    引進使轉客省使。

    客省使

    右內客省使至閤門使謂之橫班,皇城使以下二十名謂之東班,洛苑使以下二十名謂之西班,初猶有正官充者,其後但以檢校官為之,或領觀察使、防禦使、團練使、刺史。景祐元年詔:「副使自今改正使,於本額下五資遷之。」舊無定員,慶曆四年詔:「客省、引進、四方館使各一人,東、西上閤門使共四人,閤門、引進、客省副使共六人,閤門通事舍人八人。」治平二年,樞密院奏:「嘉祐三年詔:'非軍職當罷、橫行歲滿當遷及有戰功殊績,皆不得除正任。當遷,則改州名,或加檢校官、勳、封,食邑。'自降詔以來,正任刺史以上絕升進之望。今欲因知藩要州郡,或路分總管,如再經改州名或加檢校官、勳、封食邑已及十年者,與遷官,至節度觀察留後止。又客省、引進、四方館舊置使三員,東、西上閤門舊置使四員,今並增為六員。閤門、引進、客省,舊制副使六員,今並增為八員。閤門舊通事舍人八員,今增為十員。凡所增置,須見任官當遷及有闕乃補。其皇城使改官及七年,如曾曆邊任、有本路監司總管五人已上共薦者,欲除遙郡刺史至遙郡防禦使止。」詔:「自今皇城、宮苑副使當磨勘者,各于本班使額自下升五資改諸司使。其自左藏庫副使已上因酬獎及非次改官者,聽如舊。餘皆從樞密院之請。」初,英宗謂執政曰:「諸司副使改轉使,當從供備庫使始,今對行升五資,太優。」於是合議條奏而為此例。

    宗室自率府副率至侍中敘遷之制

    太子右內率府副率轉太子右監門率府率。

    太子右監門率府率轉右千牛衛將軍。

    右千牛衛將軍轉右監門衛大將軍。

    右監門衛大將軍轉遙郡刺史。

    遙郡刺史轉遙郡團練使,繼諸王后、見封國公及特旨,即轉正刺史。

    遙郡團練使轉遙郡防禦使。繼諸王后、見封國公及特旨,即轉正團練使。

    刺史轉團練使

    團練使轉防禦使

    防禦使轉觀察使。

    觀察使轉節度觀察留後。

    節度觀察留後轉節度使,特旨轉左、右衛上將軍。

    左、右衛上將軍節度使轉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轉節度使兼侍中。

    節度使兼侍中。

    內臣自皇城使特恩遷轉例合該磨勘,並臨時用例,取旨改轉。

    皇城使轉昭宣使。國朝亦有外官為昭宣使者。

    昭宣使轉宣政使。

    宣政使轉宣慶使。

    宣慶使轉景福殿使。

    景福殿使轉延福宮使。

    延福宮使凡不轉昭宣已上五使者,並轉遙郡。

    入內內侍省內臣敘遷之制。

    祗候班雖有轉官法,近年無遷轉之人,惟敘官者一級當一官,內侍省同。

    北班內品轉後苑散內品。

    後苑散內品轉後苑勾當事內品

    後苑勾當事內品轉後苑內品。

    後苑內品轉把門內品。

    把門內品轉入內內品。

    入內內品轉貼祗候內品。

    貼祗候內品轉祗候小內品。

    祗候小內品轉祗候內品。

    祗候內品轉祗候高班內品。

    祗候高班內品轉祗候高品。

    祗候高品轉祗候殿頭。

    祗候殿頭

    右系責降及責降人保引。

    內待班轉黃門。

    黃門轉高班。

    高班轉高品。

    高品轉殿頭。

    內侍殿頭轉內西頭供奉官。

    內西頭供奉官轉內東頭供奉官。

    內東頭供奉官東頭供奉官已上轉官,依外官。

    內侍省內臣敘遷之制。

    祗候班

    後苑散內品轉散內品。

    散內品轉北班內品。

    北班內品轉後苑勾當事內品。

    後苑勾當事內品轉後苑內品。

    把門內品、後苑內品轉內品。

    內品轉貼祗候內品。

    貼祗候內品轉祗候內品。

    祗候內品轉祗候高班內品。

    祗候高班內品轉祗候高品。

    祗候高品

    右系責降及責降人保引亦有非賣降由奏薦而除者。入內內侍省同。

    內侍班

    黃門轉高班。

    高班轉高品。

    高品轉殿頭。

    殿頭轉內西頭供奉官。

    內西頭供奉官轉內東頭供奉官。

    內東頭供奉官東頭供奉官已上轉官,依外官例。

    右宋初以來,內侍未嘗磨勘轉官,唯有功乃遷。至景祐中,詔:「內臣入仕三十年,累有勤勞,經十年未嘗遷者,奏聽旨。」猶無磨勘定格也。慶曆以後,其制漸隳。黃門有勞至減十五年,而入仕才五七年有勞至高品已上者,兩省因著十年磨勘之例,而減年複在其中。嘉祐六年,樞密院始議厘革。乃詔:「內臣入仕並三十年磨勘,已磨勘者,其以勞得減年者毋得過五年。」

    選人選京官之制

    有出身:

    判、司、簿、尉,七考除大理寺丞。不及七考,光祿寺丞。不及五考,大理評事。不及三考,奉禮郎。

    初等職官,知令、錄,六考除大理寺丞。不及六考,光祿寺丞。不及三考,大理評事。

    兩使職官,知令、錄,六考除著作佐郎。不及六考,大理寺丞。不及三考,光祿寺丞。

    支、掌、防、團判官,六考除太子中允。不及六考,著作佐郎。

    節、察判官,六考除太常丞,不及六考,太子中允。

    無出身:

    判、司、簿、尉,七考除衛尉寺丞。不及七考,大理評事。不及五考,奉禮郎。不及三考,守將作監主簿。

    初等職官,知令、錄,六考除衛尉寺丞。不及六考,大理評事。不及三考,奉禮郎。

    兩使職官,知令、錄,六考除大理寺丞。不及六考,衛尉寺丞,不及三考,大理評事。

    支、掌、防、團判官,六考除著作佐郎。不及六考,大理寺丞。

    節、察判官,六考除太子中允。不及六考,著作佐郎。

    吏部流內銓諸色入流及循資磨勘選格入流

    有出身:

    進士、明經入望州判、司,次畿簿、尉。

    《九經》入緊州判、司,望縣簿、尉。

    諸科、《五經》、《三禮》、《三史》、《三傳》,今雖無此科,緣見有逐色人。

    明法入上州判、司,緊縣簿、尉。

    學究、武舉得班行人換授,入中州判、司,上縣簿、尉。

    無出身:

    太廟齊郎舊室長同。

    入中下州判、司,中縣簿、尉。

    郊社齊郎、舊掌坐同。試銜白衣送銓注官,司士、文學、參軍、長史、司馬、助教得正官,並班行試換文資,入下州判、司,中下縣簿、尉。

    三色人:

    攝官入小縣簿、尉。

    進納授試銜,入下州判、司,中下縣簿、尉。」

    授太廟齊郎,入中州判、司,中縣簿、尉;流外入下縣簿、尉。

    已上並許超折地望注授。

    循資

    常調:

    判、司、簿、尉有出身兩任四考,無出身兩任五考,攝官出判、司三任七考,併入錄事參軍。但有舉主四人或有合使舉主二人,並許通注縣令,流外出身四任十考,入錄事參軍。內系驅使官、沿堂五院人,只注大郡判、司,大縣簿、尉。進納出身三任七考,曾省試下第二任五考,入下州令、錄,仍差監當。

    酬獎:

    判、司、簿、尉初任循一資入知令、錄,次任二考已上入正令、錄。

    知令、錄循一資入初等職官,正令錄入兩使職官。

    初等職官循一資入兩使職官,兩資入支、掌、防、團判官,三資入節、察判官。

    恩例:

    判、司、簿、尉用祖父五路及廣、桂知州帶安撫。並知成都府、梓州及川、廣轉運提刑等恩例陳乞,循入試銜知縣,仍差監當。

    奏薦:

    判、司、簿、尉。

    舉職官,有出身四考、有舉主三人,移初等職官,仍差知縣。有出身四考、無出身六考注初等職官。有出身六考、無出身七考注兩使職官。

    舉縣令,有出身三考、無出身四考,攝官出身六考、有舉主三人,進納出身六考、有舉主四人,流外出身三任七考、有舉主六人,並移縣令。內流外人入錄事參軍。

    令、錄系舉人入,任內有京官舉主二人,循兩使職官、知縣。

    初等職官、知縣系舉人入,任內有京官職舉主二人,循兩使職官,如願知縣者聽。

    磨勘:

    判、司、簿、尉七考,知令、錄、職官六考,有京官舉主五人,內一員轉運使、副或提刑,並磨勘引見,轉合入京朝官。

    兩使職官、知縣系舉人入,並因舉循入,任內有京官舉主二人,磨勘引見,轉合入京官。

    令、錄流外出身,系舉人入,任內有班行舉主三人,磨勘引見,改換班行。

    差攝:

    長史、文學兩舉進士三舉諸科特恩與攝官

    已上,廣南東路長史、文學與舉人,中半差攝;西路長史、文學七分,舉人二分,特恩攝官一分。

    試補:

    正額及額外攝官並試公案,以合格名次高下差攝。內試不中及不能就試者,並在試中人之下。

    解發:

    入額人一任實滿四年與解發。如差監當、監稅,即以二年為一任,理兩攝,並解發赴銓。海北攝官差往海南,減一年。犯公罪展攝二年,監當虧少課利罰半月奉者,添攝一任,罰一月奉者添攝兩任。

    流外出官法

    尚書省書令史、都省二十四司、禮部貢院、吏部流內銓、官誥院七選,都省敕庫、兵部甲庫八選,諸司驅使官、都省散官十九選,貢院散官十八選:並補正名後理,或酬獎,減一等出簿、尉。

    門下省白院令史七選,畫頭、書院、甲庫令史贊者八選,並補正名後理;驅使官九選,授勒留官後理:並出簿、尉。

    中書省白院令史七選,甲庫令史八選,並補正名後理;驅使官九選,授勒留後理,並出簿、尉。學士院錄事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奉職。孔目官遇大禮,從上出一名,不遇大禮七選;驅使官遇大禮,從上三人並出簿、尉,不遇恩十選,並授勒留官後理。

    禦史台令史七選補正名,驅使官九選授勒留官,並出簿、尉。引贊官補正名後,遇大禮出錄事參軍。試中刑罰人充主推,五年出奉職。書史五年,出借職。系諸處取到人充主推,八年出借職。書史出三班差使。

    三司三部都孔目官三年出西頭供奉官;前、後行入仕三十年已上,遇大禮,從上各出二人,前行出奉職,後行出借職;子司勾覆、開拆官五年出左、右班殿直,前、後行出二人。同三部衙司都押衙三年出奉職,衙佐三年出借職;通引官行首司五年出奉職:並補正名後理。

    開封府孔目官補正名後理,五年出右班殿直。左知客押衙六年、通引官左番行首七年的出奉職,並補正名後理。支計官、勾覆官、開拆官、接押官出奉職,諸司行首前行出借職,並遇大禮,以入仕及三十年已上者三人出職。

    殿前司孔目官五年出右侍禁,通引官行首三年出奉職,並補正名後理。

    馬步軍司孔目官五年出右班殿直,通引官行首三年出借職,並補正名後理。

    入內、內侍兩省前、後行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奉職。

    大宗正司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借職。

    三班院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五年出奉職。

    審官院令史授勒留官後理,七年出簿、尉。

    九寺府史,太常、大理寺七選;宗正、光祿、太府、太僕、衛尉、鴻臚、司農寺十選;驅使官十九選;宗正司楷書八選:並補正名後理,出簿、尉。

    諸監都水監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奉職。少府、將作監府史十選,國子監八選,司天監禮生、曆生選,少府,將作監驅使官十九選:並補正名後理,出簿、尉。

    群牧司都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奉職。

    客省行首補正名後理三年,勾押官五年,並出奉職。承受並驅使官授勒留官後理,七選出簿、尉。

    四方館書令史補正名後理,八選;表奏官、驅使官授勒留官後理,九選,並出簿、尉。

    閤門行首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右侍禁。承受授勒留官後理,七選出簿、尉。

    太常禮院禮直官自補副禮直官後,六經大禮,出西頭供奉官。禮生補正名後理,六選出簿、尉。

    審刑院充本院書令史後理,六選出簿、尉。

    秘書殿中省令史、楷書並補正名後理,八選出簿、尉。

    起居院楷書八選、驅使官十九選,並補正名後理,出薄、尉。

    崇文院孔目官補正名後理,遇大禮,出奉職。

    三館孔目官、四庫書直官八選,楷書七選,書直、書庫、表奏官九選,守當官十選,並授勒留官後理;楷書補正名後理:並出簿、尉。

    秘閣典書、楷書並補正名後理,七選出簿、尉。

    軍頭引見司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五年出右班殿直。

    皇城司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奉職。

    內東門司押司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借職。

    管勾往來國信所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奉職。

    翰林司專知官三年界滿,大將,出奉職。

    內藏庫專知官三年界滿,出借職。

    禦藥院押司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借職。

    禦書院待詔五年出左班殿直,書藝十年出右班殿直,禦書祗候十五年出借職,並補正名後理。

    進奏院進奏官補正名後理,十五年遇大禮,無過犯,從上五人出職。有過犯經洗雪,曾經決責,出借職。人數無定限。

    進廚勾押官補正名後理,三年出職。

    金吾街司、仗司孔目官,表奏、勾押、驅使官,並補正名後理,十九選出簿、尉。

    文臣換右職之制

    秘書監換防禦使。

    大卿、監換團練使。

    秘書少監,太常、光祿少卿換刺史。

    少卿、監換皇城命名、遙郡刺吏。

    帶職郎中換閤門使。

    前行郎中換宮苑使。

    中行郎中換內藏庫使。

    後行郎中換莊宅使。

    帶職前行員外郎

    前行員外郎並並換洛苑使。

    帶職中行員外郎,起居舍人,侍御史,中行員外郎並換西京作坊使。

    帶職後行員外郎,左、右司諫,殿中侍御史,後行員外郎並換供備為使。已上並帶遙郡刺史。

    帶職博士,左、右正言,監察禦史換閤門副使。

    太常博士換內藏庫副使。

    國子博士換左藏庫副使。

    太常丞換莊宅副合,

    秘書丞換六宅副使。

    殿中丞,著作郎換文思副使。

    Email
    lovenovelapp@gmail.com
    Facebook主頁
    @Lovenovel
    Twitter
    @lovenovel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