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簡介
  • 收藏

    宋史

    Part 226

    小說: 宋史 作者:Tuotuo 字數:6646 更新時間:2019-11-21 10:57:32

    恩宥之制,凡大赦及天下,釋雜犯死罪以下,甚則常赦所不原罪,皆除之。凡曲赦惟一路或一州,或別京,或畿內。凡德音,則死及流罪降等,餘罪釋之,間亦釋流罪。所被廣狹無常。又,天子歲自錄京師系囚,畿內則遣使,往往雜犯死罪以下第降等,杖、笞釋之,或徒罪亦得釋。若並及諸路,則命監司錄焉。

    初,太宗嘗因郊禮議赦,有秦再恩者,上書願勿赦,引諸葛亮佐劉備數十年不赦事。帝頗疑之。時趙普對曰:「凡郊祀肆眚,聖朝彝典,其仁如天,若劉備區區一方,臣所不取。」上善之,遂定赦。

    初,太祖將祀南郊,詔:「兩京、諸道,自十月後犯強竊盜,不得預郊祀之赦。所在長吏告諭,民無冒法。」是後將祀,必先申明此詔。天聖五年,馬亮言:「朝廷雖有是詔,而法官斷獄乃言終是會赦,多所寬貸,惠奸失詔旨。」遂詔:「已下約束而犯劫盜,及官典受贓,勿複奏,悉論如律。」七年春,京師雨,彌月不止。仁宗謂輔臣曰:「豈政事未當天心耶?」因言:「向者大辟覆奏,州縣至於三,京師至於五,蓋重人命如此。其戒有司,決獄議罪,毋或枉濫。」又曰:「赦不欲數,然舍是無以召和氣。」遂命赦天下。

    帝在位久,明於人之情偽,尤惡訐人陰事,故一時士大夫習為惇厚。久之,小人乘間密上書,疏人過失,好事稍相與唱和,又按人赦前事。翰林學士張方平、禦史呂誨以為言,因下詔曰:「蓋聞治古,君臣同心,上下協穆,而無激訐之俗,何其德之盛也!朕竊慕焉。嘉與公卿大夫同底斯道,而教化未至,澆薄日滋。比者中外群臣,多上章言人過失,暴揚難驗之罪,或外托公言,內緣私忿,詆欺暖昧,苟陷善良。又赦令者,所以與天下更始,而有司多舉按赦前之事,殆非信命令,重刑罰,使人灑心自新之意也。今有上言告人罪,言赦前事者,訊之。至於言官,宜務大體,非事關朝政,自餘小過細故,勿須察舉。」

    神宗即位,又詔曰:「夫赦令,國之大恩,所以蕩滌瑕穢,納于自新之地,是以聖王重焉。中外臣僚多以赦前事捃摭吏民,興起獄訟,苟有詿誤,咸不自安,甚非持心近厚之義,使吾號令不信於天下。其內外言事、按察官,毋得依前舉劾,具按取旨,否則科違制之罪。禦史台覺察彈奏,法寺有此奏按,許舉駁以聞。」知諫院司馬光言曰:「按察之官,以赦前事興起獄訟,禁之誠為大善。至於言事之官,事體稍異。何則?禦史之職,本以繩按百僚,糾摘隱伏。奸邪之狀,固非一日所為。國家素尚寬仁,數下赦令,或一歲之間至於再三,若赦前之事皆不得言,則其可言者無幾矣。萬一有奸邪之臣,朝廷不知,誤加進用,禦史欲言則違今日之詔,若其不言,則陛下何從知之?臣恐因此言者得以藉口偷安,奸邪得以放心不懼。此乃人臣之至幸,非國家之長利也。請追改前詔,刊去'言事'兩字。」光論至再,帝諭以「言者好以赦前事誣人」,光對曰:「若言之得實,誠所欲聞,若其不實,當罪言者。」帝命光送詔於中書。

    熙寧七年三月,帝以旱,欲降赦。時已兩赦,王安石曰:「湯旱,以六事自責曰:'政事不節與?'若一歲三赦,是政不節矣,非所以弭災也。」乃止。八年,編定《廢免人敘格》,常赦則郡縣以格敘用,凡三期一敘,即期未滿而遇非次赦者,亦如之。

    元祐元年,門下省言:「當官以職事墮曠,雖去官不免,猶可言。至於赦降大恩,與物更始,雖劫盜殺人亦蒙寬宥,豈可以一事差失,負罪終身?今刑部所修不以去官、赦降原減條,請更刪改。」

    徽宗在位二十五年,而大赦二十六,曲赦十四,德音三十七。而南渡之後,紹熙歲至四赦,蓋刑政紊而恩益濫矣。

    宋自祖宗以來,三歲遇郊則赦,此常制也。世謂三歲一赦,于古無有。景祐中,言者以為:「三王歲祀圜丘,未嘗輒赦。自唐興兵以後,事天之禮不常行,因有大赦,以蕩亂獄。且有罪者寬之未必自新,被害者抑之未必無怨。不能自新,將複為惡,不能無怨,將悔為善。一赦而使民悔善長惡,政教之大患也。願罷三歲一赦,使良民懷惠,凶人知禁。或謂未可盡廢,即請命有司,前郊三日理罪人,有過誤者引而赦之。州縣須詔到仿此。」疏奏,朝廷重其事,第詔:「罪人情重者,毋得以一赦免。」然亦未嘗行。

    志第一百五十五藝文一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有關於世運,尚矣。然書契以來,文字多而世代日降;秦火而後,文字多而世教日興,其故何哉?蓋世道升降,人心習俗之致然,非徒文字之所為也。然去古既遠,苟無斯文以範防之,則愈趨而愈下矣。故由秦而降,每以斯文之盛衰,占斯世之治忽焉。

    宋有天下先後三百餘年,考其治化之汙隆,風氣之離合,雖不足以擬倫三代,然其時君汲汲於道藝,輔治之臣莫不以經術為先務,學士搢紳先生,談道德性命之學,不絕於口,豈不彬彬乎進于周之文哉!宋之不競,或以為文勝之弊,遂歸咎焉,此以功利為言,未必知道者之論也。

    歷代之書籍,莫厄于秦,莫富於隋、唐。隋嘉則殿書三十七萬卷。而唐之藏書,開元最盛,為卷八萬有奇。其間唐人所自為書,幾三萬卷,則舊書之傳者。至是蓋亦鮮矣。陵遲逮于五季,干戈相尋,海寓鼎沸,斯民不復見《詩》、《書》、《禮》、《樂》之化。周顯德中,始有經籍刻板,學者無筆劄之勞,獲睹古人全書。然亂離以來,編帙散佚,幸而存者,百無二三。

    宋初,有書萬餘卷。其後削平諸國,收其圖籍,及下詔遣使購求散亡,三館之書,稍複增益。太宗始于左升龍門北建崇文院,而徙三館之書以實之。又分三館書萬餘卷別為書庫,目曰「秘閣」。閣成,親臨幸觀書,賜從臣及直館宴。又命近習侍衛之臣縱觀群書。

    真宗時,命三館寫四部書二本,置禁中之龍圖閣及後苑之太清樓,而玉宸殿、四門殿亦各有書萬餘卷。又以秘閣地隘,分內藏西庫以廣之,其右文之意,亦雲至矣。已而王宮火,延及崇文、秘閣,書多煨燼。其僅存者,遷於右掖門外,謂之崇文外院,命重寫書籍,選官詳覆校勘,常以參知政事一人領之,書成,歸於太清樓。

    仁宗既新作崇文院,命翰林學士張觀等編四庫書,仿《開元四部錄》為《崇文總目》,書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神宗改官制,遂廢館職,以崇文院為秘書省,秘閣經籍圖書以秘書郎主之,編輯校定,正其脫誤,則主于校書郎。

    徽宗時,更《崇文總目》之號為《秘書總目》。詔購求士民藏書,其有所秘未見之書足備觀采者,仍命以官。且以三館書多逸遺,命建局以補全校正為名,設官總理,募工繕寫。一置宣和殿,一置太清樓,一置秘閣。自熙寧以來,搜訪補輯,至是為盛矣。

    嘗曆考之,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萬九千一百四十二卷。次仁、英兩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欽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萬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錄,則兩朝不復登載,而錄其所未有者。四朝於兩朝亦然。最其當時之目,為部六千七百有五,為卷七萬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迨夫靖康之難,而宣和、館閣之儲蕩然靡遺。高宗移蹕臨安,乃建秘書省于國史院之右,搜訪遺闕,屢優獻書之賞,於是四方之藏,稍稍複出,而館閣編輯,日益以富矣。當時類次書目,得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至甯宗時續書目,又得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視《崇文總目》,又有加焉。自是而後,迄於終祚,國步艱難,軍旅之事,日不暇給,而君臣上下,未嘗頃刻不以文學為務,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製作、講說、紀述、賦詠,動成卷帙,壘而數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雖其間鈲裂大道,疣贅聖謨,幽怪恍惚,繁瑣支離有所不免,然而瑕瑜相形,雅鄭各趣,譬之萬派歸海,四瀆可分,繁星麗天,五緯可識,求約於博,則有要存焉。

    宋舊史,自太祖至甯宗,為書凡四。志藝文者,前後部帙,有亡增損,互有異同。今刪其重複,合為一志,蓋以甯宗以後史之所未錄者,仿前史分經、史、子、集四類而條列之,大凡為書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雲。

    經類十:一曰《易》類,二曰《書》類,三曰《詩》類,四曰《禮》類,五曰《樂》類,六曰《春秋》類,七曰《孝經》類,八曰《論語》類,九曰經解類,十曰小學類。

    《周易古經》一卷

    薛貞注《歸藏》三卷

    《易傳》十卷題卜子夏傳

    《周易上下經》六卷

    《系辭說卦序卦雜卦》三卷韓康伯注。

    鄭玄《周易文言注義》一卷

    王弼《略例》一卷

    《易辨》一卷

    阮嗣宗《通易論》一卷

    幹寶《易傳》十卷

    《易髓》八卷晉人撰,不知姓名

    孔穎達《正義》十四卷

    《玄談》六卷

    《易正義補闕》七卷

    任正一《甘棠正義》三十卷

    關朗《易傳》一卷

    王肅《傳》十一卷

    陸德明《釋文》一卷

    衛元嵩《周易元包》十卷蘇源明傳,李江注

    李鼎祚《集解》十卷

    史文徽《易口訣義》六卷

    成玄英《流演窮寂圖》五卷

    蔡廣成《啟源》十卷

    又《周易外義》三卷

    沙門一行《傳》十二卷

    王隱《要削》三卷

    陸希聲《傳》十三卷

    郭京《舉正》三卷

    東鄉助《物象釋疑》一卷

    邢璹《補闕周易正義略例疏》三卷

    李翱《易詮》七卷

    張弧《周易上經王道小疏》五卷

    張韓《啟玄》一卷

    青城山人《揲蓍法》一卷

    王昭素《易論》三十三卷

    縱康乂《周易會通正義》三十三卷

    陰洪道《周易新論傳疏》十卷

    陳摶《易龍圖》一卷

    范諤昌《大易源流圖》一卷

    又《證墜簡》一卷

    胡旦《易演聖通論》十六卷

    石介《口義》十卷

    冀震《周易義略》十卷

    代淵《周易旨要》二十卷

    何氏《易講疏》十三卷不著名

    陸秉《意學》十卷

    《古易》十三卷出王洙家

    王洙《言象外傳》十卷

    劉牧《新注周易》十一卷

    又《卦德通論》一卷

    《易數鉤隱圖》一卷

    吳秘《周易通神》一卷

    黃黎獻《略例》一卷

    又《室中記師隱訣》一卷

    龔鼎臣《補注易》六卷

    彭汝礪《易義》十卷

    趙令湑《易發微》十卷

    喬執中《易說》十卷

    趙仲銳《易義》五卷

    謝湜《易義》十二卷

    譚世勣《易傳》十卷

    陸太易《周易口訣》七卷

    冀珍《周易闡微詩》六卷

    李贊《周易說》九卷

    張杲《周易罔象成名圖》一卷

    裴通《周易玄解》三卷

    邵雍《皇極經世》十二卷

    又《敘篇系述》二卷

    《觀物外篇》六卷門人張湣記雍之言

    《觀物內篇解》二卷雍之子伯溫編

    邵伯溫《周易辨惑》一卷

    常豫《易源》一卷

    徐庸《周易意蘊凡例總論》一卷

    又《卦變解》二卷

    宋咸《易訓》三卷

    又《易補注》十卷

    又《劉牧王弼易辨》二卷

    皇甫泌《易解》十九卷

    鄭揚庭《時用書》二十卷

    又《明用書》九卷

    《易傳辭》三卷

    《易傳辭後語》一卷

    陳良獻《周易發隱》二十卷

    石汝礪《乾生歸一圖》十卷

    鮑極《周易重注》十卷

    葉昌齡《圖義》二卷

    胡瑗《易解》一十二卷

    《口義》十卷

    《系辭說卦》三卷

    歐陽修《易童子問》三卷

    阮逸《易筌》六卷

    王安石《易解》十四卷

    尹天民《易論要纂》一卷

    又《易說拾遺》二卷

    司馬光《易說》一卷

    又三卷

    《系辭說》二卷

    鮮于侁《周易聖斷》七卷

    蘇軾《易傳》九卷

    程頤《易傳》九卷

    又《易系辭解》一卷

    張載《易說》十卷

    呂大臨《易章句》一卷

    龔原《續解易義》十七卷

    又《易傳》十卷

    李平西《河圖傳》一卷

    李遇《刪定易圖序論》六卷

    張弼《易解義》十卷

    顧叔思《周易義類》三卷

    劉概《易系辭》十卷

    晁說之《錄古周易》八卷

    晁補之《太極傳》五卷

    《因說》一卷

    《太極外傳》一卷

    游酢《易說》一卷

    耿南仲《易解義》十卷

    安泳《周易解義》一部卷亡

    陳瓘《了齋易說》一卷

    鄒浩《系辭纂義》二卷

    張根《易解》九卷

    《周易六十四卦賦》一卷題潁川陳君作,名亡

    林德祖《易說》九卷

    陳禾《易傳》十二卷

    李授之《易解通義》三十卷

    朱震《易傳》十一卷

    《卦圖》三卷

    《易傳叢說》一卷

    張汝明《易索》十三卷

    郭忠孝《兼山易解》二卷

    又《四學淵源論》三卷

    任奉古《周易發題》一卷

    陳高《八卦數圖》二卷

    林壝《易說》十二卷

    《變卦》八卷

    《變卦纂集》一卷

    淩唐佐《集解》六卷

    袁樞《學易索隱》一卷

    夏休《講義》九卷

    郭雍《傳家易解》十一卷

    沈該《易小傳》六卷

    都絜《易變體》十六卷

    鄭克《揲蓍古法》一卷

    吳沆《易璿璣》三卷

    李椿年《易解》八卷

    《疑問》一卷

    李光《易說》十卷

    李衡《易義海撮要》十二卷

    洪興祖《易古經考異釋疑》一卷

    張行成《元包數總義》二卷

    《述衍》十八卷

    《通變》四十八卷

    晁公武《易詁訓傳》十八卷

    胡銓《易傳拾遺》十卷

    程大昌《易原》十卷

    又《易老通言》十卷

    楊萬里《易傳》二十卷

    林栗《易經傳集解》三十六卷

    李舜臣《易本傳》三十三卷

    曾穜《大易粹言》十卷

    呂祖謙《定古易》十二篇為一卷

    又《音訓》二卷

    《周易系辭精義》二卷

    朱熹《易傳》十一卷

    又《本義》十二卷

    《易學啟蒙》三卷

    《古易音訓》二卷

    張浚《易傳》十卷

    倪思《易訓》三十卷

    趙善譽《易說》二卷

    劉文郁《易宏綱》八卷

    吳仁傑《古易》十二卷

    又《周易圖說》二卷

    《集古易》一卷

    王日休《龍舒易解》一卷

    劉翔《易解》六卷

    胡有開《易解義》四十卷

    鄒巽《易解》六卷

    鄭剛中《周易窺餘》十五卷

    楊簡《己易》一卷

    潘夢旂《大易約解》九卷

    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一卷

    鄭東卿《易說》三卷

    項安世《周易玩辭》十六卷

    程迥《易章句》十卷

    又《外編》一卷

    《占法》

    《古易考》一卷

    林至《易裨傳》一卷

    葉適《習學記言·周易述釋》一卷

    李椿《觀畫》二卷

    王炎《筆記》八卷

    鄭汝諧《易翼傳》二卷

    湯羲《周易講義》三卷

    樂只道人《羲文易論微》六卷姓名亡

    朱氏《三宮易》一卷名亡

    劉烈《虛穀子解卦周易》三卷

    劉牧、鄭夫注《周易》七卷

    楊文煥《五十家易解》四十三卷

    孫份《周易先天流衍圖》十二卷程敦厚序

    劉半千《羲易正元》一卷

    馮椅《易學》五十卷

    商飛卿《講義》一卷

    《周易卦類》三卷

    《易辭微》三卷

    《易正經明疑錄》一卷

    《易傳》四卷

    《口義》六卷

    《易樞》十卷

    《系辭要旨》一卷

    並不知作者

    《易乾鑿度》三卷

    《易緯》七卷

    《易緯稽覽圖》一卷

    《易通卦驗》二卷

    並鄭玄注

    《流演通卦驗》一卷不知作者

    王柏《讀易記》十卷

    又《涵古易說》一卷

    《大象衍義》一卷

    曾幾《易釋象》五卷

    劉禹偁《易解》十卷

    程達《易解》十卷

    戴溪《易總說》二卷

    趙汝談《易說》三卷

    真德秀《複卦說》一卷

    吳如愚《易說》一卷

    李光《易傳》十卷

    李燾《易學》五卷

    又《大傳雜說》一卷

    朱承祖《易摭卦總論》一十卷

    林起鼇《易述古言》二卷

    方實孫《讀易記》八卷

    魏了翁《易集義》六十四卷

    又《易要義》一十卷

    鄭子厚《大易觀象》三十二卷張野補注

    右《易》類二百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王柏《讀易記》以下不著錄十九部,一百八十六卷

    《尚書》十二卷漢孔安國傳

    《古文尚書》二卷孔安國隸

    伏勝《大傳》三卷鄭玄注

    《汲塚周書》十卷晉太康中,於汲郡得之。孔晁注

    陸德明《釋文音義》一卷

    孔穎達《正義》二十卷

    馮繼先《尚書廣疏》十八卷

    又《尚書小疏》十三卷

    尹恭初《尚書新修義疏》二十六卷

    胡旦《尚書演聖通論》七卷

    胡瑗《洪範口義》一卷

    蘇洵《洪範圖論》一卷

    程頤《堯典舜典解》一卷

    王安石《新經書義》十三卷

    又《洪範傳》一卷

    蘇軾《書傳》十三卷

    《書說》一卷程頤門人記

    孔武仲《書說》十三卷

    曾肇《書講義》八卷

    陳諤《開寶新定尚書釋文》三卷

    孟先《禹貢治水圖》一卷

    《尚書洪范五行記》一卷

    王晦叔《周書音訓》十二卷

    司馬康等《無逸講義》一卷

    吳安詩等《無逸說命解》二卷

    劉彝《洪范解》六卷

    曾旼等《講義》三十卷

    葉夢得《書傳》十卷

    張綱《解義》三十卷

    吳孜《大義》三卷

    吳棫《裨傳》十二卷

    張九成《尚書詳說》五十卷

    洪興祖《口義發題》一卷

    陳鵬飛《書解》三十卷

    程大昌《書譜》二十卷

    又《禹貢論》五卷

    《禹貢論圖》五卷

    《禹貢後論》一卷

    晁公武《尚書詁訓傳》四十六卷

    史浩《講義》二十二卷

    呂祖謙《書說》三十五卷

    黃度《書說》七卷

    李舜臣《尚書小傳》四卷

    吳仁傑《尚書洪范辨圖》一卷

    陳伯達《翼範》一卷

    朱熹《書說》七卷黃士毅集

    林之奇《集解》五十八卷

    陳經《詳解》五十卷

    康伯成《書傳》一卷

    夏僎《書解》十六卷

    王炎《小傳》十八卷

    孫泌《尚書解》五十二卷

    蔡沉《書傳》六卷

    胡瑗《尚書全解》二十八卷

    成申之《四百家集解》五十八卷

    楊王集《尚書義宗》三卷

    《三墳書》三卷元豐中毛漸所得

    《尚書治要圖》五卷

    《尚書解題》一卷

    《渾灝發旨》一卷

    並不知作者

    王柏《讀書記》十卷

    又《書疑》九卷

    《書附傳》四十卷

    袁燮《書鈔》十卷

    袁覺《讀書記》二十三卷

    黃倫《尚書精義》六十卷

    趙汝談《書說》二卷

    卞大亨《尚書類數》二十卷

    胡銓《書解》四卷

    李燾《尚書百篇圖》一卷

    劉甄《書青霞集解》二十卷

    應鏞《書約義》二十五卷

    魏了翁《書要義》二十卷

    右《書》類六十部,八百二卷。王柏《讀書記》以下不著錄十三部,二百四十四卷

    《韓詩外傳》十卷漢韓嬰傳

    《毛詩》二十卷漢毛萇為詁訓傳,鄭玄箋

    鄭玄《詩譜》三卷

    陸璣《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

    孔穎達《正義》四十卷

    陸德明《詩釋文》三卷

    成伯璵《毛詩指說統論》一卷

    又《毛詩斷章》二卷

    張《別錄》一卷

    《毛詩正數》二十卷

    《毛詩釋題》二十卷

    《毛詩小疏》二十卷

    鮮於侁《詩傳》六十卷

    李常《詩傳》十卷

    魯有開《詩集》十卷

    胡旦《毛詩演聖通論》二十卷

    宋咸《毛詩正紀》三卷

    又《外義》二卷

    劉宇《詩折衷》二十卷

    蘇子才《毛詩大義》三卷

    周軾《箋傳辨誤》八卷

    丘鑄《周詩集解》二十卷

    歐陽修《詩本義》十六卷

    又《補注毛詩譜》一卷

    蘇轍《詩解集傳》二十卷

    彭汝礪《詩義》二十卷

    趙令湑《講義》二十卷

    喬執中《講義》十卷

    毛漸《詩集》十卷

    沈銖《詩傳》二十卷

    孔武仲《詩說》二十卷

    王商范《毛詩序義索隱》二卷

    王安石《新經毛詩義》二十卷

    《舒王詩義外傳》十二卷

    《新解》一卷程頤門人記其師之說

    張載《詩說》一卷

    趙仲銳《詩義》三卷

    游酢《詩二南義》一卷

    Email
    lovenovelapp@gmail.com
    Facebook主頁
    @Lovenovel
    Twitter
    @lovenovel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