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簡介
  • 收藏

    安士全书

    财色名食睡,此五根没一条好断,但修行就是得要慢慢断,才有实际之功效。以下为《安士全书》中的〈欲海回狂〉篇,希望大家多看看,逐渐修正自己!以下取自网路,每天花点小时间看,慢慢改变观念、强化信心,真正断恶吧!亦请多加流通,广结善缘!(本系列文章经菩萨开示后流通于部落格)

    安士全书-欲海回狂集卷三-决疑论(11)

    小說: 安士全书 作者:windfu32 字數:2258 更新時間:2020-05-23 07:27:29

    财色名食睡,此五根没一条好断,但修行就是得要慢慢断,才有实际之功效。以下为《安士全书》中的〈欲海回狂〉篇,希望大家多看看,逐渐修正自己!以下取自网路,每天花点小时间看,慢慢改变观念、强化信心,真正断恶吧!亦请多加流通,广结善缘!(本系列文章经菩萨开示后流通)

    文章总连节目录: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category/list/3163381

    ※  ※  ※  ※  ※  ※  ※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问。已造婬业。欲除其罪。当于佛前忏悔乎。抑从自心忏悔乎。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忏悔。不碍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碍佛前忏悔。

    问。今世所犯婬业。固当忏悔以消除。若过去世中。所犯。涉于渺茫。何须忏悔。

    答。吾等旷劫以来。至于今日。凡系四生六道之身。一一受过无量。凡系罪大恶极之事。一一造过无量。若忏悔今生。而不及宿世。岂非去草留根耶。

    问。善恶因果。父子不能相代。忏悔一身之业。犹恐不暇。并代四生六道忏悔。迂孰甚焉。

    答。但求自利。不思利人者。凡夫之见。未求自度。先欲度人者。菩萨之心。禹稷。己溺己饥。孔子。老安少怀。范子。先忧后乐。其揆一也。

    问。婬欲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断。但出世之法。乃身后事耳。晚年修习。未为迟也。

    答。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晚年而后修习。是犹饥而耕田。渴而凿井矣。况得至晚年者。目前岂数数见哉。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问。末世众生。贫苦殊甚。佛国楼阁宫殿。皆七宝庄严。何其苦乐之不均哉。况佛视众生。等于一子。何不分惠十方。使一切共享其乐乎。

    答。苦乐天渊。现在之果。而所以致此者。过去之因。往昔因中。举世皆造杀业。菩萨独尚慈悲。举世皆耽色欲。菩萨独修梵行。举世皆事贪吝。菩萨独爱布施。作善作恶。既有

    天渊之别。各各不能相代。则受乐受苦。亦有天渊之别。各各不能相代。譬如舜目重瞳。较之双眸而有余。瞽瞍盲视。拟于独眼而不足。舜虽大孝。岂能以己之有余。补其亲之不足哉。

    问。土阶茅舍。乃见尧舜之仁。琼室瑶台。适形桀纣之恶。佛既观三界为牢狱。何必借七宝以庄严。

    答。一则是万姓之脂膏。一则是三生之福果。二者合观。

    拟非其类。

    问。佛国清净庄严。固万倍于尘世。但经中所言。未免形容太过。若皆信之。不几近于荒唐乎。

    答。人所信者。不过耳目心思。耳目不及之处。犹谓荒唐。况心思不及者乎。譬如蚯蚓但知尺土中食泥之乐。不知苍龙跃于大海。突浪冲波。亦如蜣蜋。但知粪壤内转丸之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风斯在下。

    白话翻译如下: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问:已经造了淫业,要想净除罪障,应当在佛前忏悔呢?还是从自心忏悔呢?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忏悔,不碍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碍佛前忏悔。

    问:今世所犯的淫业,固然应当忏悔予以消除。至于过去世中所犯,由于时间久远,早已记不清楚,何必还要忏悔?

    答:我们从无量劫以来直至今日,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的四种出生方式,以及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六种生存类型,其中的每一种轮回之身都已受生过无数次。种种罪大恶极的事,也已一一造过无数次。如果只忏悔今生的罪业而不涉及往世,就好比是除草而留根。

    问:自身行善作恶所招致的因果报应,父子之间都不能相互替代。忏悔自己一个人的罪业都来不及,还要代四生六道的众生忏悔,是不是太迂腐了?

    答:只求自利,不想利益他人,这是凡夫的见解。在自己得到度脱之前,先要度脱他人,这是菩萨的发心。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孔子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范仲淹的《嶽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圣先贤们的利他情怀都是一样的。

    问:淫欲确实是生死的根源,不能不断。但出世解脱的法门,都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世着想,晚年再认真修行也不迟。

    答:《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到了晚年再修行,就像饿了才去耕田,渴了才去打井一样。况且能活到晚年的人,眼前也并不多见。举世之人都在忙忙碌碌中直到衰老,又有谁能在活着的时候放下,好好修行呢?

    问:末世的众生极其贫穷困苦,而佛国净土中的楼阁宫殿也都是七宝严饰,为什么苦乐有这么大的差别?况且佛视众生如同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把恩德普施十方世界,让一切众生共用快乐呢?

    答:净土与秽土之间的苦乐有天渊之别,这是现在的果报,而造成了这些差异的则是过去所种的因。过去世中,人们都在造杀生之业,唯独菩萨以慈悲为怀。人们都沉迷于色欲,唯独菩萨修持清净的梵行。人们都贪婪吝啬,唯独菩萨乐于布施。在过去的因中,作善作恶既然有天渊之别,彼此不能替代。果报成熟的时候,受乐受苦也有天渊之别,彼此不能替代。譬如舜的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视力比有两只眼的正常人还要好。他的父亲瞽瞍是个盲人,视力连一只眼的人都不如。舜虽然大孝,又怎能将自己过人的视力分给父亲呢?

    问:土为台阶,茅草盖屋,才体现尧舜的仁民爱物。玉砌的楼台宫室,正显出桀纣的穷奢极欲。佛既然把三界之内看成是牢狱,何必又要用七宝来作装饰?

    答:一个是搜刮天下苍生的财富,一个是利益众生修积的福报,二者不能相提并论。

    问:佛国的清净庄严,固然超过人世间一万倍。但经中所描述的净土景象,未免过于夸张,如果一概相信,不是有点荒唐吗?

    答:人所能相信的,不过是耳闻目睹,或是自己能想像到的。若是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就会认为是荒唐,何况是无法想像呢?譬如蚯蚓只知在土壤里吃泥之乐,不知苍龙跃出大海,劈波斩浪。又如蜣蜋只知在粪土内滚动粪丸之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淩风翱翔。

    Email
    lovenovelapp@gmail.com
    Facebook主頁
    @Lovenovel
    Twitter
    @lovenovel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