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瓊林宴
小說: 不负天下不负卿 作者:然故 字數:2092 更新時間:2019-04-27 00:26:47
已是秋時,杏林園裡卻被工匠費了一番功夫,仍然是奼紫嫣紅開遍,登了天子堂的學子們往來其中,本來探花使應該是年紀最小的千憶,但千憶臉被傷了,且又是狀元,往後一推發現最年幼者竟然是言子衿和慕郬二人。
他二人年歲相同,差不了幾月,長的都俊美無雙,禮部的人一合計說尊古禮探花使本來就是兩人,就讓他二人擔任了探花郎。
比起他們二人要游遍滿園摘取名花,千憶就清閑了不少。他到的時候園子里正是熱鬧的時候,登科的學子相互結交,或賞花,或賦詩,個個意氣風發,好似已經看到了自己平步青雲。
帝王賜宴,千憶沒有讓寧衛在明處跟著,當然,最主要的是連皇長孫都見過寧二叔叔,難保其他人不會認出來。
特別是皇帝,他有意拿著這張和父親有七分相似的臉招搖撞騙,但卻沒有打算上演一出認親的戲碼。
當然,不管他架子再抬的怎麼高,如今已是板上定釘的狀元,文章已經流出,被他的文采折服的人大有人在,一改當日在大殿的冷遇,一進園子就有人上來攀談。
「狀元郎」最先開口的是一位北鄴士子,大概是有幾分老鄉的親切。
「聽聞昨晚迎客歸大火,小狀元無事吧?」
來趕考的學子大多來的早,路途也遙遠,不會選擇迎客歸這樣花銷大的客棧,而且迎客歸身處鬧市,也不是讀書的好地方,所以迎客歸名氣大歸名氣大,竟然沒有出過狀元,甚至榜上有名者也甚少。
這次毅然,雖有也有一小部分趕考的學子住進了迎客歸,在落第之後也收拾行囊歸家了,今日這些同榜士子里竟然只有千憶一人住在迎客歸。
「無礙」千憶拱手:「多謝兄台關心!」
「勞大家擔憂了!」不管是真心假意,周圍有不少的人臉上都有幾分擔憂。
都是榜上有名的學子,自然都有自己的學識見解,千憶也樂得和他們相談。你來我往倒也一番和樂融融。
比起學子們,朝中的大臣自然要矜持一些,他們談論了一會才陸續有幾位大臣到,被帝王邀請來瓊林宴的自然都是朝中重臣,再怎麼清高的學子也知道結交這些大臣於他們無害。
千憶也有自己的目標,在工部尚書踏入從一條小道躲開人群的時候千憶就找准了時機告辭跟隨而去。
「蔡大人」千憶在一座假山後的石桌找到了他,獨自一人,看來是不喜歡這樣的交際。不喜交際卻能從一介布衣走到如今的位置,想來能力一定不差。
蔡尚書眼中閃過一抹驚訝拱手回了一禮。
千憶狀似沒有看到他眼中的驚訝,開門見山:「蔡大人對夏初北江的豪雨可有關注?」
蔡尚書正色:「狀元郎請坐。」
不論是不是有對策,能注意到這個問題就證明他當得起狀元之才。
千憶鬆了一口氣,落座:「蔡大人稱千憶即可。」
「千憶在北鄴生活多年,北江每年都會決堤,已不是加固堤壩可以解決了。」千憶一針見血,自古大家對北江決堤的治理方法就是加固堤壩,河堤越累越高,但決堤的情況卻沒有得到解決。
蔡尚書點頭。這邊出兵不久北江一帶就開始豪雨,在大家歡呼天助釋凌的時候工部就已經有不少的人在關注北江的治理了。
「不知尚書大人可有良方?」
工部自然有善於水利之人,人才濟濟,說不定還真有章程了。
蔡尚書雖沒有城府,但在不知千憶目的的情況下不會多說:「已經有一定的想法,其後還等著親臨北江一趟。」
千憶眼睛一亮,告不告訴他不重要,有這份心就可以了。
「朝廷有心治理北江?」千憶帶著幾分急迫開口,這是蔡尚書自己的遠見還是上位者的意思?
蔡尚書以為他擔心家鄉的百姓,不計較他的失態,點頭:「這是自然。」
千憶起身,躬身行禮:「千憶替北江百姓謝過蔡大人!」
說完不待他開口又從袖袋中拿出了一卷輿圖放在桌子上:「此物送於尚書大人,望能助尚書一力。」
說完利落地轉身離開。
蔡尚書覺得這幹脆利落的行事風格有些熟悉,一時又想不起在哪裡見過千憶,伸手拿過輿圖打開,一時怔住。
這是一份北江輿圖,不是簡單的北江輿圖,圖紙上註明了河堤的深度,雨量多少的時候有過決堤,哪些年決過堤,決堤之後又分別是怎麼治理的,隨著季節的變化北江流量的變化等等。
蔡尚書看著這份輿圖久久不能回神,有此圖在手定可事半功倍,心中起伏慢慢恢復,目光在落在輿圖上標註的蠅頭小字,終於想起了千憶那行事風格像誰。
寧王
行事風格,還有這一手字……這年歲,確實剛剛好。
蔡尚書將輿圖收起,帶著殘荷香的風吹過石桌,此地只有一個工部尚書。
千億轉到前面的時候皇帝已經到了,帶陪在身邊的是太子和皇長孫,看一看時間遊園折花的人也該回來了。
第一次從正面見到了釋凌的太子辰玗昭,大概是今日宴會的關係,太子穿了一身儒衣寬衣博帶,少了幾分威嚴,多了幾分儒雅。
和傳聞中的相差無幾。
目光從辰椹玥哪裡轉過,兩人相視一眼,微不可查。
「千憶拜見皇上,拜見太子殿下,見過皇長孫!」千憶上前行禮。
「狀元郎免禮!」皇帝抬手,聲音威嚴莊重。
「昨夜客棧大火千憶無事吧?」這一句關心之語明顯比前一句更親近,擔憂之意明顯。
千憶拱手:「勞皇上擔憂,千憶無事。」
「無事就好!」
皇帝仍然仔細打量了千憶一番,大概是從小身邊的長輩都出自皇家,又對皇家沒有敬畏,導致千憶對這位釋凌的皇帝只有敬沒有畏,在他的目光中任然可以巋然不動,絲毫不露怯。
皇帝見千憶,行動自如確是不像受傷的樣子,且儀態自若也不像受到驚嚇的樣子,徹底放下心,出言讚歎:「小狀元好氣度!」
在大家還在啟蒙的時候他已經高中了狀元,在大家還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時,他已經能在火災中吩咐侍衛先救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