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物世界观(已赠予)
小说: 乐色车 作者:远鹤渊殊 字数:1257 更新时间:2021-08-24 07:36:11
“代表物”世界观
一、定义
“代表物”是人类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根据人类的思想活动及一些命中大趋势而形成的有意或无意的具体形象。主要呈现在人类的头顶上,类似于3D投影技术的呈现。其形象千变万化,以大量的基本调查总和出一些有意的大方向发展代表。但近几年由于人类物质上的变化,导致了意识上的抽象变化。
二、基本
1、“代表物”大概出现在青少年时期,也就是五至十二岁。每一个人都拥有“代表物”,但是“代表物”不是固化的单一形态。在青少年的整个时期会因为拥有人的思想和生活变化而变化,通常要在青少年时期结束之后才会完全定型,不会再出现大的变化。
2、“代表物”的理论上分为三个学说派系。刘雪萍教授提出的“人生趋势说”是最受大众接受,了解的学说理论。她的学说主张“代表物”象征着人的未来会朝向什么方向,甚至是可以区分人的犯罪倾向。以车安、邓姝为主要代表的“灵魂情绪说”,主张“代表物”是人类情绪情感的体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好坏和人生走向,“代表物”会变化也是对人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种论证。最后一个出现的学说是折中了两种学说的派别“通化”,以钟朗,鸿术,曾长敏为代表人物,完善了“人生趋势说”忽视的少部分特殊无意的例子,以及指出了“灵魂情绪说”的漏洞。
3、“代表物”的枯萎和再生便是由“通化”的主要成就之一。鸿术教授在留学途中发现了一个并不拥有“代表物”的人,经过背景调查之后发现他早年拥有过“代表物”,在二十七岁时因为一场重大事故,“代表物”消失。鸿术教授对这个现象有了兴趣,联合大学时候的朋友开始调查实验,在三年后提出了“代表物的枯萎和再生”的概念。提出“代表物”在发生对于当事人来说非常重大的事故时,“代表物”消失的概率达到83%,而“代表物”的消失并不是永久性地,在鸿术教授的考察中发现“代表物再生”的概率只有5%,人选也很飘忽不定。在这个领域的人还在努力探索。
三、起源
源自于“赫曼本”这个少年,在医学上直接采用了“赫曼本”的名字命名“代表物”。“赫曼本”十岁时出现了“代表物”,当时被认定为一种病,经过多方检查无果后,发现人因为出现“代表物”而导致了赫曼本的器官衰竭,早期医学上将这个症状定义为“赫曼本综合征”。后来“赫曼本”死后两年大规模地出现了“赫曼本综合征”患者,医学上进入了紧张地研究。而患者几乎都是年青一代的孩子,因此引起了长达两年的恐慌和紧张。各类研究陷入困境,“赫曼本综合征”出现了变动。“赫曼本综合征”的患者只有少部分人出现了器官衰竭,大部分人正常生活。科研人员调整了调查方向,分化出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十年后完全了“赫曼本”的逻辑体系,将“赫曼本”从病症上除名,成为常态化的外化表现。
四、方向
按照学说分为三种方向:
“人生趋势说”——代表具体的人生方向的外化形象,如天文类大多数为星球代表,艺术类大多数以具体的乐器为代表。
“灵魂情绪说”——代表不具体的情绪方向的外化形象,少数的主要表达情绪和灵魂变化的形象,如情绪低迷的人经常出现萎靡的植物。
“通化”——代表前两者之间的外化形象,出现了动物或情景类的外化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