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娘親
小說: 不负天下不负卿 作者:然故 字數:2474 更新時間:2019-04-27 00:26:45
釋凌帝都
酒樓,茶館永遠都是消息傳播最快的地方。
千憶為了了解情況,選擇在樓下大廳用餐,寧二為千憶找了一個靠右的角落,正好可以拿下面具用餐,可這一點都不妨礙他聽八卦。
「你們說寧王殿下會接旨娶親嗎?」這是離他們遠一點的一桌在討論的問題。雖然壓低了聲音,其實並不妨礙別人聽見。
這是酒樓里半數在討論是話題,他們一路來康寧的時候百姓主要談論的話題還是年初康寧出兵滅了北鄴的事。自從前朝分裂之後諸國之間時常摩擦不斷,但相互牽連也沒有大的戰爭,這幾年更是漸漸趨於和平,這一次釋凌直接滅了北鄴自然引得百姓紛紛議論。
在寧王被賜婚的事情傳出之後大家討論的話題一下子變了,可見寧王對百姓的影響力。
「應該會吧!畢竟是太傅的掌上明珠。」
「應該不會,殿下本就是與眾不同的,不該過娶妻生子的生活。」
那是一個仙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七情六慾。
「哎,你們說這些有什麼用,如今都不知寧王殿下是否在人世。」
寧王有沒有葬身火海和寧王出兵滅了北鄴是在之前最熱門的兩個話題。寧王同七皇子的情誼是天下人盡皆知,釋凌寧王一年有一半的時間都住在北鄴的七皇子府上同進同出。
寧王之所以出兵是因北鄴的老皇帝腦子一時不好使,非要把女兒嫁給寧王,被拒之後竟然陳兵釋凌邊境逼婚,後來寧王出兵的時候大家都以為寧王只是想要揚一揚國威,給北鄴皇帝一點教訓,不會動真格,畢竟寧王同七皇子的交情擺在那裡,北鄴皇帝當然也是仗著這一點才敢公然陳兵,誰知道寧王會眼睛不眨,出兵之後勢頭不收直接滅了北鄴,其後北鄴皇族大多死於戰火。
七皇子是在北鄴都城城破那日自焚於皇子府,而自從開戰之後就沒有人見過寧王,很多人都認為寧王一直沒有離開七皇子府,在七皇子自焚那日一起葬身了火海。
「啪」
是鄰桌的一個大漢拍的桌子。
「怎麼說話呢?殿下肯定活得好好的,他的行蹤怎麼會隨意暴露。」
又是一個寧王萬能派的人。
好在能進酒樓的人都非富即貴,素質不錯,沒有鬧下去。
「就算殿下抗旨又能怎樣?」最開始說寧王與眾不同的人開口。皇帝一直無比寵愛先後的這個兒子,當年若不是寧王拒為太子,說不得皇帝現在已經禪位了。寧王殿下也不是沒有做過抗旨的事。
「你說寧王殿下會不會接著發兵,一統天下?」離他們最近的一桌,背對著他們的那個人壓低聲音開口。
從前朝覆滅這一百多年來,五國鼎立,一直戰火不斷,但除去北鄴以外大家都基本實力相當,唇亡齒寒,相互間互相牽制,這百年來雖說一直有狼煙,但也還算安寧,但自從當年寧王科舉改制之後釋凌慢慢發展起來實力超過了其他幾國,且寧王也不是文弱書生,是當年打敗紆雲名將白老將軍的人,若是乘此機會,釋凌一統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應該不會吧!紆雲雖說白老將軍敗在了殿下手中,可還有太子妃呢,且遼然有顏家支持,糧草也不是問題,漠北的大皇子所帶的軍隊也有狼師之名。」
他右邊的人明顯對各國情況有所了解,說起來頭頭是道。
「但我們釋凌武有蕭將軍,文有寧王,還是有勝算的。」一個武夫打扮的人開口道。
「孫兄有抱負,等來日在武舉爭個好名頭,說不定還可以到蕭將軍軍中效力。」
剩下一個看著是一個斯文的讀書人,想來是不想參與之前的話題,不動聲色引開了話題。
「以季兄的才能定也能高中,我們一起為國出力。」確實是一個武夫,輕易被引開了話題。
「殿下讓蕭將軍帶去北鄴的將士可是沒有帶回來。」最先開口的人又道。
「北郡水災,自然是留下來安置災民了。」書生看著那人緩緩開口。北鄴被滅歸入釋凌後設郡,稱北群。
怎麼會是安置災民,都陳兵到紆雲與允刖的邊界,諸國也在邊境陳兵了戰事一觸即發,那人剛想反駁,但看著對方的神色終是閉上了嘴。
千憶粗濾聽了一下,雖然有人擔憂寧王的安危,但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寧王機智過人,不會有事,所以還是有一部分人在談論寧王會不會一鼓作氣,一統天下。
自古領土擴充走在最前面的人是將士,苦的是百姓,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想自己的國家強盛,所以還是有很多人支持寧王一統天下。
回到房間之後千憶就讓寧二去查查如早上一般有人煽動的情況。
「算不得盛行,但除了京城也有這樣的說法了。」兩個時辰之後寧二回稟。
千憶低頭沉思,雖然他不明白父親突然出兵釋凌的原因,但父親不會出兵一統天下他是知道的,父親厭惡戰爭,他覺得戰爭會讓無辜百姓流離失所,會讓一個無辜的人手上沾滿鮮血。他覺得不論以什麼名義發動戰爭都是殘忍不仁的,故他一直在阻止戰爭的發生。說父親會出兵一統天下那是絕不可能的。
而流言明顯有人在引導,這樣的流言只會讓幾國關係更緊張,有人想從混亂中謀利,或者想將矛頭引向父親。
「有人出手了嗎?」不管釋凌要不要一統天下,這樣的言論都是不利於釋凌的。
「太子府出手了,且流言應該有穀梁家的手筆。」 穀梁家屬江湖,是江湖上最大的家族,從不涉及朝堂。
「穀梁丞?」前幾日入京的那位穀梁府的少公子?當然就此看來太子也不是一個沒有眼界的人,至少知道顧全大局,只是他為何要推動皇帝賜婚,寧王府勢力坐大於他太子可是一點好處都沒有。
寧二搖頭:「不是。」
雖是穀梁家的手筆,但那位少公子明顯沒有參與其中,他好似真的只是為了小公子而來。
千憶表示不奇怪,畢竟穀梁家和父親有血恨,雖說這樣的傳言會影響他正在辦的事,但既然已經有人在處理他們也就不用關注了,畢竟康寧城他們並不熟悉。
只是父親會接受賜婚嗎?自他記事起父親身邊就沒有過關係親密的女子,身邊也沒有侍女,他曾問過父親,結果父親望著遠方搖了搖頭,只道他還小。
子寧叔叔因為這件事還特意叮囑過讓他不要多問,那是父親的傷心事,在他疑惑的眼光中子寧叔叔又說了一句:「如果她還在……如果她回來你當稱她一句娘親。」
還在?回來?所以這個他應該稱呼為母親的女子是離開了還是……離世了?
其實後來他還在父親的書房見過一副畫,畫稿只畫了一半,但明顯可以看得出是一個女子,一個女子的背影,看不見面容,畫中最醒目的莫過於那女子發間所簪的桃花枝。
滿頭青絲僅僅用一枝桃花輕輕挽起說不出的灑脫寫意,但畫中只有那一個背影,看不出地點,也不知年方幾何,這是僅有的兩次,關於那位女子的消息,父親從不會提起這個人,平日里也不會表露對出思念的神情,但他知道那個他應該稱呼為娘親的女子一定在父親心裡,只是她如今在哪裡?
父親會接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