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事在人為
小說: 替嫁 作者:荔枝呀美人 字數:3095 更新時間:2019-09-21 17:53:12
小五帶回來有用消息自然免不了賞賜。沈凝見小五機靈,便讓墨蘭給了他一弔錢,然後調到身邊用人。小五得了賞,又動了地位,十分開心,心中暗暗下定決心要留在王妃身邊好好伺候。
沈凝讓小五齣去了。墨玉這邊還因錯怪人家而悶悶不樂,墨蘭則是笑她,「叫你日常行事不要莽撞,偏生不聽,這下好了,冤枉了人家善心公子了。」
墨玉傷心噘嘴,「姐姐快不要說我了,我都內疚死了。」
後見墨玉實在沒精打采,沈凝便開口安慰了一句,「傻丫頭,莫要擔心。那位公子明日定還會再來咱們的粥棚,你只管安心想想如何說些道歉的話吧。」
墨玉一聽,覺得驚訝,「王妃如何知那位公子明日還會再來?」
墨蘭戳了戳她的小腦袋,解釋道,「沒聽見小五剛剛說那位公子還會為破廟裡的婦孺兒童再來取餐麼?粥棚日日都開,今日又已領過,想必明日定會再次前來。你呀,真不知你的小腦袋裡都在想什麼。」
墨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沈凝見她們互動,心思卻飄得很遠了。她在想今日所見的這位公子會是誰。再聯想他今日說的那些話,顯然不是偏頗一言,像是在有心提點什麼似的。但細細想著最近幾日施粥事宜,並未發現有什麼不對勁之處,難不成是有什麼隱患在暗處,所以不知?
細想暫且無答案。沈凝決定明日再見要向那位公子請教。
第二日,那位公子果然再來。
墨玉瞅准了機會上前一步,向對方表示歉意。那位公子連說不在意,墨玉才放下心來,解開心結。爾後,她將這位公子帶去了自家主子跟前。
這位公子似乎已經猜到今日自己會被安王妃請過來,故不見慌張與失禮。
經昨日一事,沈凝心中已經對施粥一舉存在疑惑。此次是想來詢問這位公子答案。
素衣公子知道這些上位者雖心繫百姓,但難免會有忽視之時,心中不覺得有怪,便耐心細細道來。
「王妃心善,特設棚施粥以解救受苦百姓,此舉甚好,只是卻不夠嚴謹。」
「還請賜教。」
「賜教不敢。王妃此言令書生惶恐。」
「公子不必多禮,儘管暢言就是。」
「書生雖不是京城人士,不過卻知不論哪處城市,或富有或貧窮,城中總是些好吃懶做的地痞流氓和狡黠投機的假乞丐。這些人整日無所事事,就只知遊手好閒,四處滋事。而天子為難民設棚施粥也成了這些人每日濫竽充數的日常。此事這些地痞流氓做得低調,王妃或許不知,不過他們確實在背後搗鬼,不僅有他們自己喬裝前來冒領食糧,更有甚至偷搶難民排隊得來的食物,逼迫他們辛苦給自己領回。此舉甚至惡意。叫人看人不下去。更有時間久了,真正難民不得應有的物資,反倒受困受累,身病添上心病,怕是一直不得好。如此,天子善舉,王妃善心哪裡還有意義存在。」
沈凝聽聞,恍然大悟,心中頓覺那些濫竽充數之人可惡。只是分辨難民與有意為之的地痞惡民不易,很多時候並不能抑制這種惡況發頻頻生,難免顯得憂心忡忡。
沈凝知這位素衣公子既然主動提出問題,那麼想必已經有了解決方案。她禮賢下問,對方也不藏私,直言告知可解決方案。
「難民均四處來方,人數眾多尚且不易分辨,可是城中地痞無賴和假乞丐卻是原本就在的。王妃可向王爺講明情況,由王爺派人清查城中所有暫無任職且長時間來皆靠四處遊走無所事事之人的身份,將他們的姓名、畫像與住址一一整理出來,靠著這些信息前去查處這些人,給他們做好登記。同時在進行施粥善舉之際,要求每位前來領取物資之人上報名字和住址,給真正難民者做數量統計。此舉官家一般都有記錄,王妃直接與官家合作就是。既是配合了官家,也避免了惡民冒領一事。」
沈凝仔細聽取,發現這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不過他她也察覺到此人進言似乎不全然為自己,言語之間多提及王爺和官家,顯然是一位時時關心國家大事的年輕人形象。對於對方身份,沈凝心裡已有猜測,但還是需要問上一問。
「請問閣下尊名?」
這次,對方沒有推諉。而是大方一行禮,介紹道,「書生名為王子晏。」
沈凝乍一聽這名,不免一驚,「雲夢山莊少莊主王子晏?」
「正是。」
沈凝知道這個人——是夫君慕沉音最近正在三顧茅廬想要結交的麒麟才子。聽聞此人心性高傲,不輕易與人結交謀事,光聽傳聞不免會讓人覺得他性子清冷,不易相處。而今日一見,卻發覺對方是個熱血心腸、正直寬厚的年輕男子。
且今日這位王子晏主動前來指明施粥善舉的隱患。想來不是偶然之舉。
果然,在幾日之後,這位麒麟才子便入了安王府,成了安王慕沉音的一員得力謀士。
王子晏確實對得起他麒麟才子的稱號,不僅頭腦聰明靈活,而且手段謀算非常,狠辣仁慈兼之,既是個不可多得的知己,也是個志同道合的友人。有他在身邊,慕沉音應對朝堂更加如魚得水。
有句話說得確實準確:有些人天生就是為廟堂而來的。慕沉音算是一個,王子晏也是一個。這兩人合作,首要對付的就是大皇子慕沉宇。
不得不說,這大皇子背後有皇後與譚家的勢力為後台,確實十分難對付。不過也不是全然沒有破綻的。到底是樹大招風,大皇子做人做事均是如此高調,難免會有敗絮其中。沈凝這兒有早些年流雲留下的線索,慕沉音身邊則是有一些最近幾年為了對付大皇子而秘密收集來的情報。這些東西加在一起雖不至於一擊斃命,但如果能把握好機會,也能讓大皇子一派元氣大傷。
問題是時機未到。
不過這一天,不會晚來的。
災荒一月之後,果然出了問題。問題就出在賑災銀上,原來這份銀子還未到達災區便失蹤了。崇明帝知曉之後大怒,要求徹查此事。凡是與這份賑災銀有過聯繫的人,不論官職大小一律接受調查。一旦發現異樣,即刻捉拿入獄,不得有誤。而主要負責銀兩押送的官員是大皇子的手下一派,出了這事,大皇子自然首當其衝。
緊接著,便有髒水往大皇子身上潑了去。大皇子自己沒做過自然喊冤。可崇明帝在盛怒之中,根本聽不進去什麼,反倒覺得自己這個大兒子十分不可靠,心裡產生了厭煩。皇後察覺事情不對,便表面寬慰崇明帝,實則是為自己兒子說話。崇明帝哪裡聽不出來她的意思,一時心中怒氣,直接拂袖不理。陳貴妃見皇後吃了大虧,自是覺得好笑。
賑災銀一日找不見,大皇子便一日不受待見,他倒是想請旨去找以證清白,可六皇子一派卻不答應,差點沒說大皇子根本就是要上演一場監守自盜的戲碼。兩派一言不合,更是在朝堂之上吵吵鬧鬧,惹得崇明帝日日心煩。而慕沉音雖有軍功能站在朝堂之上議事,不過權勢不算大,這事兒他插不上手。
最終,崇明帝嫌煩,不想再理,直接分派了在大理寺任職的顧卿為欽差,前去災區調查銀子去向。
賑災銀憑空消失甚是詭異,案件中又牽扯到大皇子,顧卿調查起來並不容易。好在官家信任,放行權力,這才令他不至於孤立無援。
一番調查下來,結果發現賑災銀的失蹤果真和大皇子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除此之外還牽扯到其他一些事。比起賑災銀一案雖顯得無傷大雅,但是樁樁件件積累起來卻不能忽視,顧卿不敢隱瞞,想如實上報,卻在回京的路上遭遇行刺,險險喪命,好在有貴人相助才撿回一條命。
顧卿遭遇暗殺一事既不成,那便是瞞不住。他心中已有猜測目前為止最想要自己這條老命之人會是誰,畢竟自己知曉的秘密太多,對方必定急切要除去自己。於是堪堪回京之後,顧卿不敢再耽擱。生怕自己再遭難,便趕緊入了宮面見聖上。
聽了顧卿的彙報,知曉一切的崇明帝十分震怒,雖當天按下不提,但是第二天上朝之際沒忍住,當庭大罵大皇子碌碌無為。若不是譚家力保,看那架勢,崇明帝可能連廢了大皇子的心都有了。
雖平日里仗著自己的身份沒少橫行,但是這次賑災銀的事情真不是大皇子所為。如此大鍋直直扣了下來,大皇子心高氣傲哪裡受得了這等侮辱,便一時氣不過,出言頂了崇明帝,更直言顧卿定是被人收買前來誣陷自己,要崇明帝重新徹查此事,還自己一個清白。
這下算是捅了大簍子。大皇子應該明白自己父皇脾性地,不管事實真假,總得先服軟做小讓崇明帝先順了氣再說。可結果他卻來了這麼一出,果然是人大膽肥,一時敗壞了崇明帝對他全部印象。
崇明帝一氣之下,要奪回給大皇子的封號與爵位。這下可真是大事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