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2)
Story: 闺阁之臣 Author:子书挽风 words:1699 Update time:2019-09-22 11:32:25
刘肃是现今璃国文坛最负盛名之人,自十九岁进士夺得状元头衔至今,已统领璃国文坛二十余载,桃李满天下。
其兼任聚贤殿教授也已十余载,入聚贤殿的儒生皆需得其首肯,风墨想入聚贤殿自然首先得过刘肃这一关。
当刘棐带着风墨跪在刘肃面前道出想进聚贤殿的想法后,刘肃可是整整一夜未眠。
想去年风墨初到京城时,刘肃偶然读到过风墨的几篇诗文,诗如其人,委婉含蓄,清丽雅淡,别具一格。
刘肃是惜才之人,那时便有意将其收于门下,只是念其是家中独子,亦不像有心功名之人,此事便也就此作罢。
风墨此时想入聚贤殿,刘肃本该欣然应下的,可因着他与天子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刘肃却是犹豫了,于公于私,他都不想风墨步入庙堂。
辗转一夜,刘肃总算想了一个两全之策,便是不教风墨入聚贤殿,但可收其为门生。
有了这两全之策,便也豁然开朗,洗漱后欣然入宫上朝,想着下朝之后再与风墨分析利弊,细细道说,好叫他心甘情愿接受此事。
…
璃国自建国,历代先王重商抑农,重文轻武,不过百来年已弊端初显。
现今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安心挽锄垦荒了,要么执笔从文,要么游走买卖,将农耕视为下等低贱之事,更有甚者,觉得青楼花腰体面过乡野村妇。
太平之下,此本无可厚非,可古来犬戎之患不绝,国防不固,粮草不足,一旦犬戎犯关,必倾巢而覆。
天子深谋远虑,居安思危,自登基便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势必要扭转当下局面。
今日朝会,天子宣布改革税令,要将商税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三层,田赋降两层,竟有半数朝臣持反对意见,旁征博引,极力阻挠,气得天子龙颜铁青,当堂拂袖而去。
朝会后刘肃被单独宣进了御书房,本以为天子又是要拐弯抹角打听某位的事情,哪知才进御书房,三尺之高的奏折就被储澈“啪”地一股脑扔了过来,如雪片般“簌簌”堆到了脚边,吓得刘肃扑通跪了下去。
只听储澈冷声说:“自朕登基,每要做一件事,必有无数人阻挠,朕要修固长城,他们说劳民伤财;朕要精简百官,他们说有失人心;朕劝课农桑,他们说违背祖志。这天下到底是朕的,还是他们的?”
刘肃浑身冷汗直冒,哪里敢接话。
不过须臾,储澈又道:“满朝奉你为恩师,尊你为阁老,你且瞧瞧你面前的奏章,那些极力阻挠朕的,有多少是你刘门学子?他们出自刘门,没有学得什么真本事,倒是个个铁齿铜牙,凡事都能讲个头头是道,好像无论朕做什么都是错的,劝课农桑是错,富国强兵也是错,刘大人好本事!”
教不严,师之惰,刘肃丝毫不推脱责任,伏地而拜,“微臣有罪。”
这一拜,储澈怒气消了不少,点名道姓提出了几个典型之辈要他去做思想工作,这才赐座奉茶。
君臣闲话了一番,储澈提到了微服私访之事,说:“朕南下之时,路经紫桑郡的白骨镇,那里确实是人间少有的桃源之地…”
刘肃心下一个咯噔,就知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再多的弯弯道道,终还是要绕回原点。
不做言表,竖耳静听。
储澈说:“朕有幸识得当地一位颇负盛名的长者,后来才知那长者曾于先皇是供职宫中,听说与刘卿你是旧友。”
刘肃是着实佩服天子的演技,明明早已将人家的儿子都拐来了,却还在装模作样,虽然不屑这种行为,但又不得不配合:“陛下说的多半就是北睐了,我二人的确是多年至交。”
难得储澈没有再演,而是朝候在一旁的御前太监张朝渊递了个眼神。
很快,张朝渊双手捧着本黄纸包封的书本来到了刘肃跟前,“刘大人请过目。”
刘肃犹豫接过,首页有“农人杂论”,略有不解,“这是…”
储澈道:“此书是长者辞官回乡后,集合多年耕作经验所书,中有详细的最新桑蚕饲养和水稻种植之术。书中所说的子母稻,据朕所知,其产量是现今双季水稻的四倍,且水陆皆宜,如果推广至璃国各处,必惠及天下万民,八方永无腹饥者。”
刘肃眼眶潮湿,双手微微颤抖,“北睐当年弃官而去,微臣着实痛惜不解,却原来是误会他了。”
“人各有志,大智大能者未必只在于庙堂。”
刘肃抹着眼眶连忙起身而跪,“臣失仪了。”
君臣就《杂论》又细论了一番才依依拜别,刘肃前脚尚未跨出御书房,储澈忽又道:“长者有一子风墨,与朕略有几分交情,现居于刘府,还望刘卿多加照拂。若他有意登科入仕,朕希望刘卿能看在朕的薄面上助他一臂之力,切莫多加阻挠,自—作—主—张!”
“臣…遵旨!”刘肃只觉双脚重如千斤,举步艰难。
落雪无声,暗夜辗转,罗衾彻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