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名揚天下
小說: 不负天下不负卿 作者:然故 字數:2051 更新時間:2019-04-27 00:26:47
對於這個問題千憶稍稍思考了一下才道:「這方案是我與清宇哥哥多年努力的成果,至於紆雲……楚叔叔也答應過會配合。」
聽到千憶的回答,眾臣心中一驚,對千憶的身份有了重新的猜測。一開始的時候也只當他是北鄴哪個世家之子,但聽了千憶的話眾人便不這麼想了。只要稍稍一想就可以知道他說的清宇哥哥是允刖皇唯一的嫡子如今的太子任清宇,楚叔叔也該是紆雲那冷麵太子殷平楚,能與這兩人如此稱呼那他的身世就值得重新估量了。
同時不少人也都想起了允刖太子早些年開始一入夏日就會到北鄴養病的事,現在想想就知道他是在為這治理方案做準備了。
太子辰玗昭似乎對這些毫不在意,神情不變地問道:「小狀元郎認為這工程完成了可保北江多久無事?」
對於這個問道,千憶毫不猶豫,擲地有聲地答道:「修好後若不遭損毀,可保北江千年內不再決堤!」
聽到回答,辰玗玓理了理衣裳,走到龍椅正前方跪下道:「兒臣願前往北郡主理北江工事修築一事!」
作為一國太子他的態度自然表明了下少東西。釋凌願在北郡投入財力,物力,人力,修築這一工事,表明對北郡的百姓一視同仁,對朝堂政令的推行有極大的益處。
釋凌突然出兵滅了北鄴,這對其他國家來說怎麼都是一個威脅,釋凌對北鄴的戰爭還沒有結束各國就已經相繼在邊境陳兵,局勢並不好稍不注意就會兵戎相見。釋凌此次與允刖,紆雲合作修築工事,也就表明釋凌不會在對其他國家用兵,正好可以緩和釋凌與各國的關係。
由太子親自出面就表示了釋凌最大的誠心。
皇帝欣然一笑,拍案同意:「好!准奏!傳旨,著太子全理北江工事修築一事,國庫許太子隨意支配,工部的人也許太子隨意調度!」
「兒臣領旨!」辰玗玓又拜了一拜,起身退回原地。
「皇上,國庫空虛,實在沒有那麼多銀兩。」
曹尚書還是哭窮,他不反對治理北江,但是國庫真的沒有錢,前面動工了他去哪裡找錢撥款。
太子稍微思考了一下:「曹尚書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銀兩也無妨,畢竟這北江工事也不是一下子需要那麼多。」
秋稅徵收在即,等秋稅一收上來國庫也就不會那麼緊張了。
曹尚書還是顫顫巍巍不肯鬆口:「北地大旱估計又是顆粒無收,還需賑災。」
北部的災情看著不怎麼嚴重,但從降水來看一定不容樂觀,北部大旱每年都要支出一大筆,不是他摳,而是不管國庫不知花錢如流水,只要有事就往國庫要錢,這錢財都放出去了明年開春若是遇上什麼天災就不用過了。
千憶在角落裡聽他們爭了一早終於有些明白清宇哥哥怎麼會那麼討厭早朝了,一件事情非要你來我往說這麼久。
這個時候內侍突然附在皇帝的耳邊說了一句什麼,皇帝臉上突然露出了喜色:「宣」。
眾大臣一時不知所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沒有人理曹尚書。
片刻之後一個身著深青色短袍的人踏入了殿內,左側還佩戴著一把長劍,殿內佩劍,寧王及寧王府侍衛寧王僅有的殊榮。
寧五走到殿前行了一禮,直接表明了來意:「王爺年初就去了北地,如今傳回消息,北地的大旱已經有治理之策,今年收成還可,不用賑災免稅即可。」
辰玗昭指尖一顫,六弟終於要回來了。
千憶突然覺得還是寧五叔叔這樣的說話方式他比較習慣,若真的讓他和這一群大臣共事一段時間這真的是一個災難,可惜了,千憶嘆氣,遲早要面對。
寧五一來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這也是在眾人猜測寧王是否葬身火海之後第一次聽到寧王的消息,朝堂上的氛圍一時鬆快了不少,很快治理北江的事情就確定了下來。
散朝之後寧五隨千憶出宮,兩人相熟的樣子倒是證實了大家之前的猜測,小狀元認識寧王殿下。
千憶壓低聲音問寧五:「父親還有幾日回來?」
前面的可以隨便說,也在計劃內,但免稅即可肯定是父親已經傳回了消息。
「不知」寧五搖頭。
「王爺只傳回了消息。」
千憶咬牙:「那寧衛得到的消息呢?」
寧五老神在的樣子,目光從他受傷的臉上劃過,吐了一句:「不過兩天。」
千憶一個踉蹌,不可置信地看向寧五,這麼快。
「小公子這幾天太忙了。」
千憶驚呆了,他有忙到沒有時間聽他說一下父親的行蹤嗎?
寧五默認,千憶氣急,到了宮門口寧二已經在等候,千憶實在不相見到寧五,大家在宮門口分道揚鑣。
寧二已經找好了新的客棧,但心知肚明已經住不了幾天,寧五就自己回寧王府,幾個主子都要回去了總要去安排一下。
這一日早朝之後千憶的名聲又一次大噪,比起之前成為狀元郎一事這次明顯贏得了不少民心,可以說是複製了辰玗知當年的成名之路,且比辰玗知更令人震撼,畢竟辰玗知自小就有幾分薄名,但千憶這是突然出現還解決了千百年來一直是北江沿岸大患之事,年歲還小於辰玗知當年。
一舉成名,且深得民心,也讓釋凌要修築北江一事隨之傳播,也為釋凌贏得了幾分天下百姓的好感。
而政客們紛紛從中看到了釋凌從中獲得的巨大利益,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釋凌已得了天下,如若要爭奪天下那則會容易很多,當初攻陷北鄴就不乏先取得北鄴民心的手段。
但釋凌這明顯不願再動武的誠心各國同樣有目共睹,原本戒嚴的邊關也有所緩和,商旅也開始往來,天下局勢由此有所緩和。
百姓不知後來兇險,史書也不曾記載那些暗流,後來北江不在威脅百姓生活,北江沿岸日漸繁榮,百姓也不在遭受戰亂的威脅,可以安居樂業,總有人會提起當年那位小狀元的功勞,這片大陸的繁榮是由他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