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狀告
小說: 撩完直男太子後我跑不掉了 作者:布丁叮叮 字數:2706 更新時間:2022-11-08 01:16:05
送走芸娘後,何稱低眉一條接著一條的看著被記錄在案的罪狀,神色肅穆。看著一樁樁一件件罄竹難書的罪行,何稱握著紙的手都忍不住顫抖。
這些罪狀被描述的極為完整。若是按照它們一條一條查下去,是一定能有結果的。
可這件事,難就難在提交了這些罪狀之後,這些受害者們是否願意出來作證,是否願意說出自己受到的傷害。
何稱從來都堅信正義公理的存在,但在這兒,這些受到傷害卻無處申冤的受害者們似乎並不相信。
崔博身上發生的廣為人知的荒唐事本就有許多。
就比如說,一年前的一件事。
崔博看上一女子,那女子是個唱戲的戲子,幼時便被父母賣給了戲班子,因此認了班主為養父。崔博看戲時見那女子貌美,便買回了家。
可那女子已然與同班小生定下婚約,只等日子到了成婚。被崔博買回府後,那女子是寧死不屈,即便是被崔博強行成就好事,第二日便直接自縊。
那女子死後,崔博給了班主一大筆銀兩,才令他們閉嘴。
再比如說,早些時候,崔博看上了一個翠玉指環。可那指環卻被一個書生率先買走,他竟直接開價百兩銀子,要把那指環從書生那兒買走。
那書生家庭貧困,買那指環是為了讓老父有個體面的陪葬品。指環早已隨著老父的屍身一起下了葬,若要拿出來,便只能撅墳。
書生一向孝順,又怎會願意讓老父入土都不得安生呢?便婉言拒絕了崔博。
可崔博竟然帶著人用石頭生生打斷了書生的手指,又帶著人挖了老父的墳,當著書生的面摔碎了那指環。
事後,書生本打算上官府告狀,可崔博那邊又送來了五百兩,還派人去了書生未過門的妻子家裡一趟。為了防止妻子再收到什麼傷害,書生只能捏著鼻子收下了銀兩。
聽說,後來書生帶著妻子出了長安,也不知去了哪。
何稱眼光閃爍著,良久,才放下手中的紙張,深吸一口氣緩解著自己的情緒。
放下紙張,何稱抬眼望著門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又輕輕垂下眼眸。許久,何稱坐直了身子,將寫著東西的紙張全部收好,起身快步走到櫃檯出,俯下身子在最下面取出一摞紙張。
若是有人願意作證,自然是好的。
可是若不願,那便由他一人起訴。
將狀紙寫好,何稱小心翼翼的將所有的東西都收好,走出了客棧當中。緩步朝著官府的方向走去。
當狀紙被遞到長安縣衙內時,縣尉看著那厚厚的一摞狀紙犯了難。
若是在平日,看到這些狀告世家子弟的狀紙,他都會尋個由頭積壓起來。不會觸那個霉頭去審理世家子弟,也不會靠在世家那一邊替他們遮掩。
可這次…情況卻有些不同。
縣尉低下頭,看著隨狀紙一起被附上來的,屬於太子冼馬的牌子,不自覺的嘆了口氣。
當個官怎麼那麼難。
縣尉抬眼看看坐在桌子另一側的何稱,使了個眼色屏退眾人。
縣尉只覺得,他當官這麼多年以來,就沒見過這麼一個又莽又冷靜的人。
若說他冷靜,他直接帶著自己的牌子來狀告一個世家子弟,還是如日中天的崔家子弟。
可若說他莽,他還偏偏知道不興師動眾的,而是私下裡來尋自己。
「何冼馬,你可知這位崔博是什麼人?」縣尉將狀紙放在一邊,直了直身子。
「自然知道的。」何稱點了點頭,看著縣尉為難的神情,連忙開口,「無需擔憂。我並不為難您,您按照應有的程式上呈便好。」
縣尉猶豫片刻後,抬眼用審視的目光掃了掃何稱,手壓在桌上的狀紙上:「既然何冼馬堅持,那也不多勸了。」
得到了肯定的答覆後,何稱的眼睛一瞬間亮了起來,起身行禮沖縣尉告別,走的腳步都輕快了許多。
這些僅僅是個開始,也僅僅只完成了狀告崔博的第一步。
在這個封建王朝,士族階級是有特權的。
這些個士族,又或是士族的子嗣犯了什麼比較大的錯,普通的官府並沒有權利直接處置他們。
而是要上呈天子,由天子來進行判決。
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犯什麼極大的罪行,都會被輕輕放下,稍作懲戒了事。
何稱覺得幸運的是,這裡是貞觀年間。坐在皇位上的,是個極其英明的君王。他會還民眾一個公道。
何稱一直以來都很崇拜這個英明的君王,崇拜著這個虛心納諫,有勇有謀,又殺伐果斷的六邊形帝王。
生活在這樣的封建王朝當中,運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當朝的帝王英明,百姓便過的好一些。可若當朝的帝王昏庸,那可就是民不聊生。
只要自己的狀紙可以上呈天子,後續的事情,他便不怕了。
就算是崔氏報復,大不了……就是個丟官。總歸…不要影響到旁人。
東宮當中,李承乾已然結束了一節課業。
看著準備離去的魏徵,李承乾連忙起身,拿著一篇已經寫好的文章,恭敬開口:「還請魏師留步,學生做了篇文章,請魏師指點。」
魏徵停下了腳步,轉身回到李承乾身邊,皺眉接過他手中的文章:「殿下平日里文章作的尚可,還是要多練習策論…」
魏徵一邊看著李承乾的文章,一邊說著話,不知看到了什麼,忽然間止住了話頭。他抬眼望著李承乾,眼神中帶著一模審視,片刻後才移開目光,繼續看著文章。
李承乾站在一邊,看著魏徵嚴肅的神情,保持著求教的姿勢。他輕輕垂下眼眸,看向自己寫的文章。
這篇文章是在何稱離開後,便著手開始寫的。文章中寫了一個漢朝時期,一位姓鄧的權貴公子,仗著家中的權勢,為禍四方。李承乾在文章內對這個公子百般批判。畫風一轉,又寫到前朝隋朝時期,世家猖獗的情況。
李承乾並沒有想太多,他只覺得,何稱相信法制會還大家公道,那麼他就讓法治還大家公道。
這些話說起來簡單,可真正實施起來,卻需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李承乾大概猜的到,何稱想要做什麼。他一定會按照最正統的方法,首先按照程式,向官府送上狀紙,再由官府上呈天子。
在這之後,就是他需要做的事情了。
李承乾的這一篇文章。可以說,就是在給魏師打一個預防針。首先就是要讓他知道,在長安境內,竟然還有這樣的事情。
其次,就是確保狀紙上承天子後,會對這件事情進行嚴肅處理。
李承乾很早就知道,自己的父皇想要懲處世家。
這是個機會,一舉兩得的機會。
崔博這件事情不小,但夾在一堆事情中間,它也不大。
李承乾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個不大不小的事情,光明正大的擺到檯面上來。讓這件事情徹底暴露在陽光之下,讓旁人沒有一點徇私枉法的空隙。
這是不是何稱想要的法治,李承乾不知道。可他願儘力去做。
看著魏徵嚴肅的目光,李承乾便知道自己的計劃可行。他抬眼輕聲詢問:「魏師覺得,這篇文章如何?」
「此文,不錯。」魏徵放下手中的文章,捻了捻鬍鬚,繼續說道,「殿下能有如此思想,很好。」
「多謝魏師誇獎,此為學生一日所感。」李承乾不緊不慢的回話,「前些日子看書時,聽到個故事,說是現如今長安城內,便有個如同鄧公子這樣一般的人。一時間,心有所感,便寫下了這篇文章。」
「哦?」魏徵抬眼,「也不知是哪家的子弟。」
李承乾也跟著搖了搖頭:「不知。不過,倒是確實有些好奇。魏師以為,若是長安城內真有這樣一個人,應當如何處理?」
「自當是嚴懲,以儆效尤。」魏徵神色嚴肅,「若是放任下去,叫旁人看見了,算是什麼樣子。不都以樣學樣?如此一來,我大唐應當如何治理?」
在得到了魏徵這樣的答覆後,李承乾彎腰行禮:「學生受教。」